第25章 《詩經》研究概況(1)(3 / 3)

《鄭風·溱洧》:《毛詩》派說這是“刺亂也。兵革不息,男女相奔,淫風大行,莫之能救也”,而《韓詩》則以為“溱與洧,說(悅)人也。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於兩水上招魂續魄,拂除不祥,故詩人思與所說者俱往觀也”。

4.三家詩和《毛詩》因今古文的不同而存在著文字、訓詁上的不同。《毛詩》多用借字,而三家詩多用本字,如《毛詩》的《柏舟》中“我心匪石”,《魯詩》作“我心非石”。《毛詩》《周南·汝墳》中“惄如調饑”,《韓詩》作“弱如朝饑”。其中“弱”和“朝”都是本字。《毛詩》派釋“彼君子女,謂之尹吉”中的“尹吉”為“正吉”,而鄭玄據三家詩釋“尹吉”為“吉,讀為姞。尹氏,姞氏,周室昏(婚)姻之舊姓也”。

5.在個別章數上,兩派也有差別,如《小雅·都人士》的首章是:

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歸於周,萬民所望。

據鄭玄注《禮·緇衣》中,說此章:“《毛詩》有之,三家則亡。”可見《毛詩》中所載的《都人士》有六章,而三家詩所載隻有五章。

在“四家詩”中《毛詩》之所以最終壓倒群芳,一枝獨秀,與它的體例也有一定的關係。

《毛詩》的體例比較完備,有“序”和“傳”兩個部分。其中以“序”為曆代爭論的焦點,所以我們重點來說說“序”。

第二節 《毛詩序》

《詩經》每首詩的開頭,都有一段序文,這就是《詩序》,或稱《毛序》、《毛詩序》。前人提出《詩序》有“小序”和“大序”之分,關於大、小序的區別,一向眾說紛紜,比較普遍的有這麼幾種說法:

一、《詩經》的第一首詩《周南·關雎》的前麵,有一段較長的序文,這就是“大序”。《關雎》以下每首詩的前麵,都有一段較短的序文,這就是“小序”。持此觀點的,如宋李樗、黃櫄的《毛詩集解》。

二、《關雎》前麵的序文,從第一句到“用之邦國焉”,這一段是說明《關雎》的,這是“小序”。從“風,風也”到最後一句,是總論《詩經》的,這就是“大序”,持此觀點的,如隋陸德明的《經典釋文》所引舊說。

三、每首詩序文的第一句是“小序”。如“《關雎》,後妃之德也”;“《葛覃》,後妃之本也”。“小序”以下的話,就是“大序”。持此觀點的,如清姚際恒的《古今偽書考》。

這是比較常見的三種分法。其實把《詩序》分成大、小序,並沒有多大意義,過去一些學者也已指出這個問題。如陸德明就說過:“今謂此序正是《關雎》之序,總論詩之綱領,無大小之異。”[50]崔述也說:“餘按《詩序》自‘《關雎》,後妃之德也’以下,句相承、字相接,豈得於中割取數百言而以為別出一手?蓋《關雎》乃風詩之首,故論《關雎》而因及全詩;而章末複由全詩歸於《二南》,而仍結以《關雎》。章法井然,首尾完密,此固不容別分為一篇也。……由是言之,序不但非孔子、子夏所作,而亦原無大小之分,皆後人自以意推度之耳。”[51]

那麼《毛詩序》的作者究竟是誰呢?這也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據張西堂先生在《詩經六論》中的統計,共有十六種說法。例如鄭玄以為“《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卜商(子夏)意有不盡,毛更足成之。”[52]《後漢書·儒林·衛宏傳》說是衛宏作。說宏從謝曼卿受學,因作《毛詩序》。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今參考諸說,定《序》首二語為毛萇以前經師所傳,以下續申之言,為毛萇以下弟子所附。”

在紛紜諸說之中,比較有影響的“作者”有三個人,即子夏、毛公和衛宏。子夏作序,已有前人懷疑為不可能之事。其理由有三:

1.《漢書·藝文誌》明載子夏傳《詩》之事:“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而河間獻王好之,未得立。”如果子夏為《詩》作序,經傳上也應提及,而此事不但不見經傳,也不見毛公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