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詩經》鑒賞舉隅(1)(1 / 3)

周南·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於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於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托名劉向編撰的《列仙傳》中,有一個美麗然而又流溢著淡淡哀感的故事:書生鄭交甫在漢水之濱邂逅兩位神女,一見傾心,互相以詩言情。神女解下佩珠送給鄭交甫,交甫欣然藏於懷中,但回頭一看,神女已杳然無蹤,懷中之佩,也失其所在。嫋嫋秋風之中,鄭交甫棖觸滿懷。《魯詩》認為“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此之謂也”。這個故事自然是不可靠的,因為人神相遇的韻事,本屬子虛烏有,乃人們心造的幻影而已。不過《魯詩》附會這個故事,倒點出了這一首詩所表現的愛戀遇阻的主題。

首句“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既是興句又是比句。鄭玄箋雲:“木以高其枝葉之故,故人不得就而止息也。”喬木固然是高大的樹木,但不見得就不可在下麵休息。這一句中的“南”和下麵作為對句的“漢有遊女,不可求思”中的“漢”(漢水),都應該指區域,《毛傳》釋“南有喬木”亦雲:“南方之木美。”因此這兩句意為:南方雖然有高大的樹木,我卻不能往其下歇息,就像漢水邊雖然有心愛的姑娘,我卻不能追求到她。關於“遊女”,《韓詩》以為“漢(漢水)神也”。我們知道這是杜撰的故事,所以解釋作出遊的女子較好。“不可求”的原因可能很多,詩人沒有給予說明,隻是曼聲長歎:“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這裏江、漢對舉,互文見義。詩人就眼前的景物來抒情:長江、漢水浩浩湯湯,源遠流長,既不能浮遊而前,也不能以筏渡過,就好像我有所愛卻無法得到啊!

雖然明知這個姑娘是不可求得的,但是詩人卻始終希冀著有朝一日能夠實現這個美好的願望。他在難以自拔的痛苦之中,執著地表示他的熱情。詩的第二章寫道:“翹翹錯薪,言刈其楚。”翹翹,是高出之狀。楚,指荊,一種落葉灌木,分布在黃河、長江流域一帶。鄭箋雲:“楚,雜薪之中尤翹翹者,我欲刈取之,以喻眾女皆貞潔,我又欲取其尤高潔者。”今天還有“翹楚”這個詞,出處大概就是這首詩吧。詩人意為:砍柴要砍雜木中長條的荊枝,娶妻就要娶那個最好的姑娘。“之子於歸,言秣其馬”。如果她嫁給我,我將心甘情願為她喂馬。詩人又明知這是不可能之事,於是滿懷惆悵地唱道:“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第三章基本是第二章的重複,隻改動了“蔞”和“駒”兩個詞。這兩詞的變動,看似簡單,其實很有深意。蔞,是蔞蒿,初春時節生長在水邊的植物,蘇軾有“蔞蒿滿地蘆芽短”之句[61]。駒,是小馬。和上句對比,這裏所寫的景、物,更具柔情,抒情味更濃。詩人說,割草要割江邊那嫩嫩的蔞蒿,娶妻就要娶那心儀的姑娘。如果她嫁給我,我將心甘情願替她把小馬駒來喂養。二、三兩章的“言秣其馬”、“言秣其駒”,都表現了詩人為所愛的人卑身屈己的態度,也即朱熹所說“悅之至”、“敬之深”[62]。第三章最後四句又是詠歎心願之難以得償:“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一連三章的詠歎,正是清人方玉潤《詩經原始》所說的:“對煙水茫茫,浩渺無際,廣不可泳,長更無方。唯有徘徊瞻望,長歌浩歎而已。”在反複的詠歎之中,流瀉著一種哀婉無奈、纏綿悠長的情意,它和遊女飄忽的身影、江麵微茫的風景融成一片悠悠不盡的情韻,遍布於天宇之間,使人心旌動搖,和詩人一起品味著人生的缺陷。

中國古代詩歌理論很強調情與物的關係,所謂“情以物興”、“物以情觀”。《漢廣》這首詩中的喬木、長江、漢水,都是詩人生活中可能接觸到的景物,客觀的景物偶然觸動了詩人心中的某一角落,深蘊的記憶被喚醒了,詩人的感情噴湧而出。這種不可遏止的感情又被詩人塗抹在那些有意義的景物上,使物皆著上詩人的悲喜哀樂各種情感。如詩中無知的漢水和長江,也負載了詩人說不盡的憂愁。

現在我們把這首詩來和《周南》中的《關雎》作一個簡單的比較。

我們知道《關雎》篇是寫詩人在黃河小洲上看到雙雙對對的雎鳩在歡快地鳴叫,觸動了內心希望和“淑女”結成配偶的感情。詩共五章,其二、四、五章都用采摘荇菜來起興,“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的描寫,細膩地表現了追求淑女過程的艱難。第三章有點特殊,它像是插曲,又像是過渡,姚際恒《詩經通論》評道:“夾此四句於‘寤寐求之’之下,‘友之’‘樂之’二章之上,承上遞下,通篇精神全在此處。蓋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樂’二義快足滿意。若無此,則上之雲‘求’,下之雲‘友’、‘樂’,氣勢弱而不振矣。”我想,它的好處就在於越是強調現在思念的痛苦,越能突出後來結合的快樂。三、四兩章寫虛擬之景。詩人想象願望實現,和淑女終成佳偶,將以琴瑟、鍾鼓使她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