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沒有人會像德魯克那樣說話了。今天的商業思想都已經被製造和包裝成一個個高附加值的“商品”,它包括學術研究——傳媒發布——出版——巡回會議,它們像一個自我滋養的關聯體和生產鏈,絲絲相扣,互為倚重,並能創造出足夠的利潤直至下一個新的思想誕生,在這樣的循環運作中便同時包裝出一位位智力超人、無所不知的“管理大師”們。而這個行業主要是由商學院、出版商和會議組織者們推動的,它們因為自身的利益訴求需要不斷有新的管理思想湧現。
今後,很少有人願意去思考德魯克式的問題了,因為它們太“淺白”,太缺乏“包裝”,開發周期過長而無法在短期內實現超額利潤。更多的管理思想將以快餐的方式出現,一個叫休·邁克·唐納德的美國人曾經製作過題為“1950-1995,管理潮流的流行曲線”的圖表,這張圖表記錄了這45年間先後出現過的34種理論和潮流,從20世紀50年代的決策樹到90年代的標準檢查。他的研究發現,在頭20年隻有9次管理潮流,而其餘的理論,除了分散管理,全部集中在1980-1995年的15年間,並且除了其中3個——不斷提高、學習型組織、流程再造和標準檢查——都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沒有哪個理論的持續時間超過一年或兩年。因發現“7S戰略”而著名的管理學家理查德·帕斯卡曾經舉過一個發生在他身上的真實事例:某年,他與一位紐約出版商洽談出版一本他最新研究成果的專著,出版商對他的選題表示出濃厚的興趣,在詢問了所有的細節之後,他最後問道:“但你能用一句話來概括嗎?”理查德·帕斯卡沉思了好一會兒,說:“一句話恐怕不行,至少要用四句話。”出版商開始收拾桌上的文件,他建議理查德·帕斯卡回去再好好想想。
如果說帕斯卡最終成不了德魯克式的大師,這個例子可能就說明了一切。跟前者相比,德魯克成名的那個時代似乎運氣更好一點。
1946年,37歲的彼得·德魯克完成了《公司的概念》。在此前的幾年裏,德魯克受通用汽車的雇傭,對其組織結構進行案例研究,該書便是這一研究的結晶。在這一期間,通用汽車表示出極大的坦誠,它向德魯克開放了所有公司文件,並允許他訪問公司的任何一位職員。而德魯克為了創作這個案例也下了大功夫,他花兩年時間訪問了通用汽車的每一個分部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部分工廠,進行了大量的考察和訪談工作,閱讀了浩瀚的、分為不同機密等級的內部文件。在書中,德魯克對通用汽車的管理模式及公司價值觀提出了致命的質疑。這部作品出版後,當即遭到了通用汽車的全麵抵製。在此後的20多年裏,公司拒絕評論,甚至閱讀這部作品。但是,時間卻讓德魯克最終成為勝利者。另一家汽車巨子,福特汽車公司率先認識到了德魯克的價值,這家在戰時市場競爭中完敗給通用汽車的老牌公司將《公司的概念》當作拯救和重建公司的藍本,在亨利·福特二世的領導下,十多年後,它迅速複興,重新回到了對等競爭的主戰場。
世上還會再出現這樣的傳奇嗎?還會再出現一位管理思想家敢於挑戰全球最大公司,而他的努力最終又被證明是正確的?他有這樣的際遇、功力、勇氣和好運氣嗎?
再也不會有德魯克了。1993年的《經濟學家》評論說:“在一個充斥著自大狂和江湖騙子的行業中,他是一個真正具有原創性的思想家。”這位管理學界唯一的百科全書式的大師創造了管理學,但最終他成為這部熱播連續劇中的一個“符號”,每一集開始的時候,他總是會被播放一遍,所有的故事都將從此開始,然後讀者和播放者均不再回頭。
再也不會有德魯克了。在今後50年內,要取得德魯克式的成功是困難的。我們且不說當代公司管理的課題已經越來越技巧化,商業思想的製造越來越商品化,單是就一個人的生命而言,那也困難到了極點——
它要求一個人在40歲之前就完成他的成名之作,接著在隨後的50年裏不斷有新的思想誕生(起碼每一年半出版一部新著),他要能夠每隔5年把《莎士比亞全集》從頭至尾重讀一遍,另外,最最困難的是,他要活到95歲,目睹自己的所有預言一一正確,而此前的一年,還能夠從容應對《華爾街日報》記者的刁鑽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