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其用戰也勝,久則飩兵挫銳
【原文】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①,攻城則力屈②,久暴師則國用不足③。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④,則諸侯乘其弊而起⑤,雖有智者⑥,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⑦。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⑧。故不盡知⑨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注釋】
①久則鈍兵挫銳:意謂用兵曠日持久就會造成軍隊疲憊,銳氣挫傷。鈍,意為不鋒利,疲憊、困乏的意思。挫,挫傷。銳,銳氣。
②力屈:力量耗盡。屈,竭盡、窮盡。
③久暴師則國用不足:長久陳師於外就會給國家經濟造成困難。暴:同“曝”,露在日光下,文中指在外作戰。國用,國家的開支。
④屈力殫貨:殫,枯竭。貨,財貨,此處指經濟。此為力量耗盡,經濟枯竭。
⑤諸侯乘其弊而起:其他諸侯國便會利用這種危機前來進攻。弊,疲困,此處作危機解。
⑥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意謂即使有智慧超群的人,也將無法挽回既成的敗局。後,後事,此處指敗局。
⑦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拙,笨拙。速,迅速取勝。巧,工巧、巧妙。此句意謂用兵打仗隻聽過寧可指揮笨拙而求速勝,而沒見過為求指揮巧妙而使戰爭長期拖延的。
⑧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長期用兵而有利於國家的情況,從未曾有過。
⑨不盡知:不完全了解。
【譯文】
用這樣大規模的軍隊作戰,就要求速勝。曠日持久會使軍隊疲憊,銳氣受挫。攻打城池,會使得兵力耗竭。軍隊長期在外作戰,會使國家財力不繼。如果軍隊疲憊、銳氣挫傷、實力耗盡、國家經濟枯竭,那麼諸侯列國就會乘此危機發兵進攻,那時候即使有足智多謀的人,也無法挽回頹勢了。所以,在軍事上,隻聽說過指揮雖拙但求速勝的情況,而沒有見過為講究指揮技巧而追求曠日持久的現象。戰事久拖不決而對國家有利的情形,從來不曾有過。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弊端的人,也就無法真正理解用兵的益處。
【釋譯】
在戰爭中,古今中外的軍事家都強調“兵貴神速”、“速戰速決”的作戰原理。拿破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也許會失去一場戰鬥,但我絕不會失去一分鍾。”特別是進攻作戰,軍需消耗巨大,運輸任務艱難,久戰不下必然造成“國用不足”、“屈力殫貨”。勞民傷財、國庫空虛的局麵將加重國家的經濟負擔,如果拖久了必然會導致“鈍兵挫銳”,軍心渙散,予人可乘之機。那時,“諸侯乘其弊而起”,將使自己四麵受敵,從而陷入困頓。
戰國時,齊湣王連年征戰,導致國力衰弱,反勝為敗,讓人深省。公元前301年,恃強好戰的齊湣王聯合秦、韓、魏攻楚,占領重立;公元前298年,齊又聯韓、魏攻秦,拔函穀關;公元前287年,齊再次聯合趙、韓、魏、楚共同攻秦,使秦廢帝號;公元前286年,齊敗秦滅末又侵楚。30年的征戰,使齊國鈍兵拙銳,國力日衰,兵弱將寡,將士離心。這時,燕昭王采取了樂毅的建議,統率燕、秦、楚、韓、趙、魏的軍隊一起攻齊,一舉而拔城70餘座。
二取用於國,因糧於敵
【原文】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①,糧不三載②,取用於國③,因糧於敵④,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於師者遠輸⑤,遠輸則百姓貧。近於師者貴賣⑥,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⑦。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⑧。
【注釋】
①役不再籍:役,兵役。籍,本義為名冊,此處作動詞用,即登記、征集。再,二次。意即不二次從國內征集兵員。
②糧不三載:三,多次。載,運送。即不多次從本國運送軍糧。
③取用於國:指武器裝備等從國內取用。
④因糧於敵:因,依靠、憑借。糧草給養優先在敵國就地解決。
⑤國之貧於師者遠輸:之,虛詞,無實義。師,指軍隊。遠輸,遠道運輸。此句意謂國家之所以因用兵而導致貧困,是由於軍糧的遠道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