⑥近於師者貴賣:近,臨。貴賣,指物價飛漲,意謂臨軍隊駐紮點地區的物價會飛漲。
⑦急於丘役:急,在這裏有加重之意。丘役,軍賦,古代按丘為單位征集軍賦。
⑧中原內虛於家:中原,此處指中國。句意為國內百姓之家因遠道運輸而變得貧困、國家空虛。
【譯文】
善於用兵打仗的人,兵員不再次征集,糧草不多次運送。武器裝備由國內提供,糧食給養在敵國補充,這樣,軍隊的糧草供給就充足了。國家之所以因用兵而導致貧困,就是由於遠道運輸,遠道運輸會使百姓陷於貧困。臨近駐軍的地區物價必定飛漲,物價飛漲,就會使得百姓之財富枯竭。公家財富枯竭,國家就急於增加賦役。如此一來,國內便家家空虛。
【釋譯】
孫子在這裏論述了軍事後勤的問題,提出“因糧於敵”的軍事思想。“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古代戰爭,最主要的消耗即在糧草的供應上,對此,孫子明確指出“國之貧於師者運輸,遠輸則百姓貧”。在當時交通運輸落後的情況下,遠道運輸不僅勞民傷財,致使兵饑民疲,還會加重國家的經濟負擔,使“中原內虛於家”,而且運輸線也會成為敵人攻擊的目標,一旦糧道被敵人斷絕,士卒將會困於虎口。基於這種情況,孫子提出“因糧於敵”的主張。在古代,“因糧於敵”的思想一直是指導作戰的原則,這反映了孫子取之於敵,用之於戰的戰略思想。
三智將務食於敵
【原文】
故智將務食於敵①,食敵一盅②,當吾二十盅;榿杆一石③,當吾二十石。
【注釋】
①智將務食於敵:智將,明智的將領。務,務求、力圖。意為明智的將帥總是務求就食於敵國。
②盅:古代的容量單位,每盅為6斛4鬥。
③榿杆一石:榿杆,泛指馬及其他中等牲畜的飼料。石,古代的容量單位,30斤為鈞,4鈞為1石。
【譯文】
所以,明智的將帥總是務求在敵國解決糧草的供給問題。因為消耗敵國的1盅糧草,等同於從本國運送20盅,耗費敵國的1石草料,相當於從本國運送20石。
【釋譯】
古代軍隊的糧草運輸,往往耗資巨大,而且還必須派兵保護糧道,這不僅給國家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而且還分散作戰精力。因此,曆代的軍事家都注重從敵國獲取糧食。這樣的做法,不僅有助於減輕本國沉重的負擔,免除運輸的壓力,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敵國的實力,並有較高的效益保障。“食敵一盅,當吾二十盅;榿杆一石,當吾二十石”表明了孫子認為“取敵之利”,可以達到“勝敵而愈強”的效果。
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為運輸問題煞費心機,即使木牛流馬,似乎也不能有效地解決運輸困難的問題,為此,他不得不采取孫子“食於敵”的以戰養戰策略。公元231年春2月,諸葛亮五出祁山,他命先頭部隊出陳倉、過劍閣,狡猾的司馬懿料定孔明此舉將“割隴西小麥,以資軍糧”,於是率軍至天水諸郡護糧。司馬懿依險堅守要害,蜀軍由於缺少軍糧,不得不兵退漢中。
四故殺敵者,怒也
【原文】
故殺敵者,怒也①;取敵之利者,貨也②。故車戰,得車十乘已上③,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④,車雜而乘之⑤,卒善而養之⑥,是謂勝敵而益強⑦。
【注釋】
①殺敵者,怒也:怒,動詞用法,這裏指激勵士氣。意謂軍隊英勇殺敵,關鍵在於激勵部隊的士氣。
②取敵之利者,貨也:利,財物。貨,財貨,此處指用財貨獎賞的意思。句意為若要使軍隊勇於奪取敵人的財物,就要先依靠財貨獎賞。
③已上:已,同“以”,“已上”即“以上”。
④更其旌旗:更,更換。此句意謂在擄獲的敵方車輛上更換上我軍的旗幟。
⑤車雜而乘之:雜,摻雜、混合。乘,駕、使用。意謂將繳獲的敵方戰車和我方車輛摻雜在一起,用於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