⑥卒善而養之:卒,俘虜、降卒。意謂善待被俘的敵軍士兵,使之為己所用。
⑦是謂勝敵而益強:這就是說在戰勝敵人的同時使自己更加強大。
【譯文】
要使軍隊英勇殺敵,就應激發士兵同仇敵愾的士氣;要想奪取敵人的軍需物資,就必須借助物質獎勵。所以,在車戰中,凡是繳獲戰車十輛以上的,就獎賞最先奪得戰車的人,並且換上我軍的旗幟,混合編入自己的戰車行列。對於敵俘,要善待和保證供給。這就是說愈是戰勝敵人,自己也就愈加強大。
【釋譯】
孫子在此提出了用“怒”和“貨”激發士兵在戰鬥中勇敢作戰,繳獲敵人物資的手段。高明的將領不僅善於激發部隊對敵人的仇恨,使大家同仇敵愾,在戰場上勇往直前,而且善於利用敵軍物資,獎賞立功者,以激發鬥誌,提高戰鬥力。同時,孫子還主張善待俘虜,對他們要“善而養之”,不僅以精神感召來消除他們的思歸心理,有效地瓦解敵方的鬥誌,還可借俘兵來壯大自身力量,達到“勝敵而益強”的效果。
春秋戰國時,燕王以樂毅為將,率六國聯軍伐齊,拔城70餘座,還攻占了齊國的首都臨淄,齊僅剩即墨和莒兩城,情勢危急。田單故意揚言,齊國士兵最怕割鼻子,挖祖墳。燕國軍士中計,便割被俘齊兵的鼻子,掘其先人祖墳。為此,齊國軍民個個義憤填膺,紛紛要求決一死戰,報仇雪恥。田單見時機成熟,用火牛陣,大敗燕軍,收複全部失地。
五兵貴勝,不貴久
【原文】
故兵貴①勝,不貴久。
【注釋】
①貴:重在、貴在。
【譯文】
因此,用兵打仗貴在速戰速決,而不宜曠日持久。
【釋譯】
戰爭中,時間是勝利的保證,在開篇孫子就曠日持久的戰爭對國家和民眾造成的危害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因此提出進攻作戰應該速戰速決,寧可“拙速”,不可“巧久”。這種速戰速決的作戰原則,在現代戰爭中仍有借鑒意義。速戰能使我方擁有初戰的銳勢和主道戰爭之優勢,從而占據先機,而敵方由於要倉促應戰,常常措手不及,這樣有利於我方達到作戰的目的。
六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
國家安危之主也
【原文】
故知兵之將①,民之司命②,國家安危之主③也。
【注釋】
①知兵之將:知,認識、了解。指深刻理解用兵之法的優秀將帥。
②民之司命:民,泛指一般人民。司命,傳說主宰生死之神,此處引申為命運的主宰。
③國家安危之主:國家安危存亡的主宰者。主,主宰之意。
【譯文】
懂得用兵之道的將帥,是人民生死的掌握者,是國家安危存亡的主宰。
【釋譯】
將帥是一切軍事活動的中樞,無論是軍隊的管理,還是部署作戰,將帥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行軍打仗是決定國家興衰存亡最為關鍵的活動,這關係到人民的生死,以及國家的存亡與否,可見將帥責任之重大。一個優秀的將帥不僅要嚴格治軍,還要周密謀劃,以求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而一個不懂用兵之法的將帥將會對國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所謂“置將不善,一敗塗地”,甚至導致國破家亡。因此,在《孫子兵書》中多次提到了任用良將的重要性。
宋朝時,範仲淹與韓琦同任陝西經略副使。仁宗慶曆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犯境。韓琦主張討平西夏,範仲淹認為應當注重農桑,減輕徭役,整頓武力裝備以加強防範,但不可貿然舉兵。韓琦貪功急進,導致水川口之敗,損兵折將60萬人,陣亡家屬哭聲振野。範仲淹則積極發展生產、整頓武備、養精蓄銳,被稱為“胸中自有10萬甲兵,不戰而降西夏”,可見知兵之將的確關係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