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①;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②。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③;不戰而屈人之兵④,善之善者也。
【注釋】
①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完整。國,春秋時主要指都城,或指包括外城及周圍的地區。破,攻破、擊破。意謂以實力為後盾,迫使敵方城邑完整地降服為上策,而通過戰爭交鋒,攻破敵方城邑則稍差一些。
②軍、旅、卒、伍:春秋時軍隊編製單位。1.25萬人為軍,500人為旅,100人為卒,5人為伍。
③非善之善者也:不是好中最好的。
④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屈,屈服、降服。此句意為不動用武力便使敵人屈服,這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譯文】
孫子說:一般的戰爭指導法則是,使敵人舉國降服為上策,而擊破敵國就略遜一等;使敵人全軍完整地降服為上策,而擊潰敵人的軍隊就略遜一籌;使敵人全旅完整地降服為上策,而用武力擊垮它就遜一籌;使敵人全卒完整地降服是上策,用武力打垮它就次一等;使敵人全伍降服是上策,用武力擊潰它就次一等。因此,百戰百勝,並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經交戰而能使敵人屈服,這才算是最高明的。
【釋譯】
孫子在這裏提出了全勝論的戰略思想——“不戰而屈人之兵”。
軍事鬥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安國及保民,但戰爭必然要付出許多財物與性命等沉重代價,即使百戰百勝,終究也是一將功成萬骨枯。
因此孫子提出了“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主張。
他認為大至敵國、敵軍,小至敵之卒、伍,都能不戰而使其屈服。
曆代戰爭中許多謀臣良將,都是將主要的心力放在戰場之外,主張以謀略取勝,以武力威脅和政策攻心相結合,或施以恩信,或曉以大義,或說以利害,或以敵製敵,或大張聲威,或大軍壓境,或斷其歸路,或絕其糧草,這些都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求全求勝的光輝戰例。
二上兵伐謀,其次伐交
【原文】
故上兵伐謀①,其次伐交②,其次伐兵③,其下攻城。攻城之法④,為不得已⑤。
【注釋】
①上兵伐謀:上兵,上乘用兵之法。伐,進攻、攻打。謀,謀略。伐謀,以謀略克敵致勝。此句意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謀略戰勝敵人。
②其次伐交:交,交合,此處指外交。伐交,即進行外交鬥爭以爭取主動。當時的外交鬥爭,主要表現為運用外交手段瓦解敵國的聯盟,擴大、鞏固自己的盟國,孤立敵人,迫使其屈服。
③伐兵:通過軍隊間交鋒一決勝負。兵,軍隊。
④攻城之法:法,辦法、做法。
⑤為不得已:指出於無奈而為之。
【譯文】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用謀略戰勝敵人,其次是挫敗敵人的外交聯盟,再次就是直接與敵人交戰,擊敗敵人的軍隊,下策就是攻打敵人的城池。選擇攻城的做法出於不得已。
【釋譯】
在血與火的決鬥中,智慧之花常能結出勝利之果。孫子在這裏提出了以謀製敵,奪取全勝的戰略思想。通過戰爭讓敵人屈服有“智勝”和“力勝”兩種方式,相應就有“全勝”和“破勝”兩種結局。“智勝”對方,我方付出的代價不大,有助於保存實力;“力勝”,我方付出的代價大,各種損失不可避免;“智勝”能安國、保民,“力勝”將造成國弊兵疲的局麵。因此,孫子主張用謀略來製勝,通過“力”與“智”的完美結合,力爭不戰而屈人之兵。
曆史上,田忌與齊威王賽馬,每次必輸,他總是以上馬對上馬,中馬對中馬,下馬對下馬,所以屢戰屢敗。孫臏教他以下馬對上馬,以上馬對中馬,以中馬對下馬,就可以三局二勝,贏得全局,田忌按孫臏指點,果然贏了齊威王。馬還是那些馬,順序一變,勝負迥異,可見“謀”的重要。
三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
【原文】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①;拔人之城而非攻也②;毀人之國而非久也③。必以全爭於天下④,故兵不頓,而利可全⑤,此謀攻之法也⑥。
【注釋】
①屈人之兵而非戰也:屈,使人屈服。
②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拔,攻取。
③毀人之國而非久也:非久,不是曠日持久。指滅亡敵人之國毋需曠日持久。
④必以全爭於天下:全,即上言“全國”、“全軍”,“全旅”、“全卒”、“全伍”之“全”。此句意為一定要根據全勝的戰略戰勝於天下。
⑤故兵不頓,而利可全:頓,整頓、召集。
⑥此謀攻之法也:這就是以謀略勝敵的最高標準。法,標準、準則。
【譯文】
所以,善於用兵的人,使敵人屈服不是靠交戰,攻占敵人的城池也不是靠強攻,毀滅敵人的國家更不是靠久戰。一定要用全勝的戰略爭勝天下,這樣才不使自己的軍隊疲憊受挫,又能取得圓滿、全麵的勝利,這就是以謀略勝敵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