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譯】
俗話說:“殺敵三千,自傷八百”。可見戰爭雙方在正麵交鋒中不可避免的會有不同程度的傷亡,作為指揮者,應站在求全、求勝的角度,發揮計謀的作用,充分利用戰機的創造、兵力的部署、戰術的運用、目標的選擇等等,以智取勝而非以武力硬拚。
秦穆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任命孟明視為大將準備突襲鄭國。牛販子弦高聽說這件事後,一方麵馬上派人到鄭國去報信,一方麵扮作鄭國國君的使臣,挑選了20頭肥牛去慰勞秦軍,說:“我們的國君聽說三位將軍率部隊前來,特意準備了一點薄禮,派我來此迎接慰勞你們。因為我國身處強國之間,所以隨時厲兵秣馬,枕戈待旦,你們見了不要介意。”孟明視聽罷,大吃一驚,想自己軍隊勞師遠襲,本想攻其不備,不想鄭國早有準備,於是撤軍回國,向秦穆公交差了。
四用兵之法,十則圍之
【原文】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①,五則攻之,倍則分之②,敵則能戰之③,少則能逃之④,不若則能避之⑤。故小敵之堅⑥,大敵之擒也。
【注釋】
①十則圍之:兵力十倍於敵就包圍敵人。
②倍則分之:倍,加倍。分,分散。有一倍於敵人的兵力,就設法分散敵人,造成局部上的更大優勢。
③敵則能戰之:敵,指兵力相等、勢均力敵。能,乃也,則的意思,此處與則合用,以加重語氣。此句意謂如果敵我力量相當,則當敢於抗擊、對峙。
④少則能逃之:少,兵力少。逃、逃跑躲避。
⑤不若則能避之:不若,不如,指實際力量不如敵人,就要設法避其鋒芒。
⑥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小敵,弱小的軍隊。之,助詞。堅,堅定、強硬,此處指固守硬拚。大敵,強大的敵軍。擒,捉拿,此處指俘虜。此句意謂弱小的部隊如果堅持硬拚,就會被強大的敵人所俘虜。
【譯文】
因此用兵的原則是,擁有10倍於敵的兵力就包圍敵人,擁有5倍於敵的兵力就進攻敵人,擁有2倍於敵的兵力就設法分散敵人,兵力相等就要努力抗擊敵人,兵力少於敵人就要退卻,兵力弱於敵人就要避免決戰。所以,弱小的軍隊如果一味堅持硬拚,就勢必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釋譯】
孫子在這裏論述了根據敵我力量的強弱而采取不同的戰術,審己察敵,量力用兵,以爭取最大的勝利而避免自己遭受損失,使戰與不戰均朝有利於我方的方向發展。一方麵孫子主張在具有優勢兵力的條件下,應該采用進攻策略,集中優勢兵力,采用“以眾擊寡”的作戰方針,並依靠靈活的指揮和巧妙的兵力部署來達到目的。另一方麵,他反對實力弱小之軍和強大的敵人死拚硬戰,以卵擊石,而要避其鋒芒,保存自身的實力。總之,無論對待敵人還是自己,都要審時度勢,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戰術。
公元1858年,清軍圍困天京,其江南大營直接威脅著太平天國的中央政權,太平軍兵力不占優勢,為解天京之圍,李秀成與李也賢會師天京而進攻杭州,截斷清軍糧路。攻下杭州後,太平軍廣樹旗幟,虛設兵。清軍忙調五分之二的兵力,回救杭州,太平軍金蟬脫殼,會師建平,攻克了江南大營,解了天京之圍。
五夫將者,國之輔也
【原文】
夫將者,國之輔也①,輔周則國必強②,輔隙則國必弱③。
【注釋】
①國之輔也:國,指國君。輔,原意謂輔木,這裏引申為輔助、助手。
②輔周則國必強:周,周密。意謂輔助周密、相依無間,國家就強盛。
③輔隙則國必弱:隙,縫隙,此處指有缺陷、不周全。此句意謂輔助有缺陷則國家必弱。
【譯文】
將帥是國君的助手,輔助周密,國家就一定強盛,輔助有缺陷,國家就一定衰弱。
【釋譯】
“將有才智社稷安”,在一定程度上講,兵法就是為將之法。將領作為製定軍事行動的決策者和國家戰略決策的執行者,不僅戰爭的勝負,甚至國家的安危均係於一身。因此,選將任帥,必須十分謹慎。如果將帥具備將之五德——“智、信、仁、勇、嚴”,將會主安而國強。
戰爭中,將領的素質關係著戰爭的成敗。戰國時,秦用國之兵攻趙,趙國大將廉頗扼守長平,深溝高壘,憑險堅守,秦久攻不下,無可奈何。後來趙孝成王中了秦的離間計,用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輕率出擊,導致全軍覆沒,40萬降卒被埋,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六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
【原文】
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①: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②,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③;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④,則軍士惑矣⑤;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⑥,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⑦。
【注釋】
①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君,國君。患,危害。意為國君危害軍隊行動的情況有三個方麵。
②謂之進:謂,使的意思,即“使(命令)之進。”
③是謂縻軍:這叫做束縛軍隊。縻,束縛、羈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