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不了解軍事而幹預軍隊的政令。三軍:泛指軍隊。春秋時一些大的諸侯國普遍設有三軍,有的為上、中、下三軍,有的為左、中、右三軍。同,此處是參與、幹預的意思。政,政務,這裏專指軍隊的行政事務。
⑤軍士惑矣:軍士,指軍隊的吏卒。惑,迷惑、困惑。
⑥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不知軍隊行動的權變靈活性質,而直接幹預軍隊的指揮。權,權變、機動。任,指揮、統帥。
⑦是謂亂軍引勝:亂軍,擾亂軍隊。引,失去之意。此謂自亂軍隊,失去了勝機。
【譯文】
國君危害軍事行動的情況有三種:不了解軍隊不能前進而硬使軍隊前進,不了解軍隊不能後退而硬使軍隊後退,這叫做束縛軍隊;不了解軍隊的內部事務,而去幹預軍隊的行政,就會使將士迷惑;不懂得軍事上的權宜機變,而去幹涉軍隊的指揮,就會使得將士產生疑慮。軍隊既迷惑又心存疑慮,那麼諸侯列國乘機進犯的災難也就隨之降臨了,這叫做自亂其軍。
【釋譯】
孫子在此論述了君主不能幹涉將帥的獨立指揮權的問題。一旦選好了將領,就應該授權於他,對於軍隊的作戰,國君不能任意幹預。雖然將領受命於君主,負責安國輔君保民的任務,但在受命之後,不能處處固守君命。孫子指出:“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君命有所不受。”身在戰場,熟知軍情的將領應該在“唯人是保,利合於主”的最高原則下,結合戰爭的實際進程,機斷行事,隻有這樣才可能取得戰爭的勝利,否則就會“三軍既惑且疑”,必然自亂其軍,自取敗亡。
七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原文】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①,上下同欲者勝②,以虞待不虞者勝③,將能而君不禦者勝④。此五者,知勝之道也⑤。
【注釋】
①識眾寡之用者勝:能根據雙方兵力對比情況而采取正確戰法,就能取勝。眾寡,指兵力多少。
②上下同欲者勝:上下同心協力的能夠獲勝。同欲,意願一致,指齊心協力。
③以虞待不虞者勝:以充足的準備對付沒有準備者則能得勝。虞,有準備。
④將能而君不禦者勝:將帥有才能而國君不加掣肘的能夠獲勝。能,有才能。禦,原意駕禦,這裏指牽製、製約。
⑤知勝之道也:認識、把握勝利的規律。道,規律、方法。
【譯文】
預知勝利的情況有五種:知道可不可戰的,能夠勝利;了解兵多和兵少不同用法的,能夠勝利;全軍上下意願一致的,能夠勝利;自己準備充足對付沒有準備的能得勝;將帥有才能而國君不加掣肘的,能夠勝。凡此五條,就是預知勝利的方法。
【釋譯】
孫子列舉了五種取得勝利的方法。這五種方法目的在於“知己”。在自身具備勝利條件的情況下出兵,才能有勝利的把握。可見孫子對於出兵打仗抱著十分謹慎的態度。他認為要對戰爭形勢的分析能力、用兵之法的掌握、軍隊士氣、自身準備情況和優秀將帥的指揮權等五個方麵了解自身情況,才能預知勝利。
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中,秦軍誘趙括軍入包圍圈,並未馬上攻擊,而是斷敵援軍道路和糧食來源,讓趙軍斷糧46天,自相殘殺而食。在保障自己少受損失的前提下,坑殺趙軍40萬人。
公元前478年,吳越兩軍在笠澤(今江蘇吳淞)夾水對陣,勾踐為了打破這種膠著狀態,繼續發展進攻,就乘夜采取“左右句卒”之法,即各以一部兵力從左右兩翼偽裝強渡,誘使吳軍主力分向兩翼,然後以己之主力從兵力已經薄弱的吳軍陣地中央突入,大敗吳軍。
八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原文】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①。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②。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注釋】
①殆:危險、失敗。
②一勝一負:即勝負各半,指沒有必勝的把握。
【譯文】
所以說: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百戰都不會有任何危險;雖不了解敵人,但了解自己,便有時能勝利,有時會失敗;既不了解敵人,又不了解自己,則每次用兵都會有危險。
【釋譯】
孫子用簡潔、鮮明的語言指明了戰爭的指揮者對敵我雙方情況的了解和認識與戰爭勝負間的關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是孫子關於兵家製勝、“知”與“戰”關係的指導思想,它既包括了敵我雙方各種客觀條件的了解,和對戰爭的指導規律與作戰原則的認識,還揭示掌握和了解敵方情況與戰爭勝負的關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僅是曆代兵家必須遵循的謀略原則,也是一條科學的真理。
在楚漢戰爭中,韓信能很快地幫助劉邦消滅項羽,也是由於他能知己知彼。他向劉邦分析他能擊敗項羽的原因:“敵方有幾不利:一是有勇無謀,二是背信棄義,三是目光短淺,四是賞罰不分,五是不得人心,殘暴剛愎。而我方軍紀嚴明,深得人心。”劉邦聽了韓信分析,於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終於取得戰爭的主控權,逐漸反敗為勝,擊敗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