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軍形篇(1 / 3)

一善戰者,先為不可勝

【原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①,以待敵之可勝②。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③。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④。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⑤。

【注釋】

①先為不可勝:為,造成、創造。不可勝,使敵人不可能戰勝自己。此句意為先創造條件,使敵人不能戰勝自己。

②以待敵之可勝:待,等待、尋找、捕捉的意思。敵之可勝,指敵人可以被我戰勝的時機。

③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指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在於自己主觀的努力,而敵方是否能被戰勝,取決於敵方自己的失誤,而非我方主觀所能決定。

④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能夠創造自己不為敵所勝的條件,而不能強令敵人一定具有可以被我戰勝的時機。

⑤勝可知,而不可為:知,預知、預見。為,強求。意為勝利可以預測,卻不能強求。

【譯文】

孫子說:從前善於用兵打仗的人,先要做到不會被敵方戰勝,然後捕捉時機戰勝敵人。不會被敵人戰勝的主動權操在自己手中,能否戰勝敵人則取決於敵人是否有隙可乘。所以,善於打仗的人,能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但卻不可能做到使敵人一定被我戰勝。

【釋譯】

孫子從“軍形”的角度論述了“先為不可勝”的戰略思想。強調要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加強自身實力的培養。“先為不可勝”的實質就是實力問題,要求在軍事鬥爭中,重視軍隊的訓練與養成,奠定雄厚的實力。隻有精良的裝備,訓練有素的士卒,再配合懂得用兵之法的將帥,才能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也才可能不被敵人戰勝。

戰國末年,匈奴強大,趙國李牧戍邊總是采取守勢,明示弱,暗蓄銳。趙王派人頂替李牧主動出擊,連遭敗績。李牧複職,仍加強戰備,整頓稅收,伺機殲敵。曆數年,李牧見條件成熟,待敵再進襲時,佯裝敗退,誘敵深入。於兩翼設伏兵,一舉大破匈奴,殲敵十萬,拓地千裏,趙國北部邊境得以平安。

二不可勝者,守也

【原文】

不可勝者,守也①。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②。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③,故能自保而全勝④也。

【注釋】

①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意為使敵人不能勝我,在於我方防守得當;而戰勝敵人,則取決於我方進攻得當。

②守則不足,攻則有餘:采取防守的辦法,是因為自己的力量處於劣勢。采取進攻的辦法,是因為自己的力量處於優勢。

③“九地、九天”句:九,虛數,泛指多,古人常用“九”來表示數的極點。九地,形容地深不可知;九天,形容天高不可測。此句謂善於防守的人,能夠隱蔽軍隊的活動,如藏物於極深之地下,令敵方莫測虛實;善於進攻的人,進攻時能做到行動神速、突然,如同從九霄飛降,出其不意,迅猛異常。

④自保而全勝:保全自己而戰勝敵人。

【譯文】

要想不被敵人戰勝,在於防守嚴密;想要戰勝敵人,在於進攻得當。實行防禦,是由於兵力不足,采取進攻,是因為兵力有餘。善於防守的人,隱蔽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於地下;善於進攻的人,展開自己的兵力就像自九霄而降。所以,既能保全自己,又能奪取勝利。

【釋譯】

孫子在這裏論述了“善攻”和“善守”的運用,“攻”就要“動於九天之上”,突然、迅猛、出其不意,讓敵人措手不及;“守”就要“藏於九地之下”,選好藏身之地以等待時機,守住敵人的進攻而尋機勝敵,以靜製動,以不變應萬變,從而達到“自保而全勝”的目的。能攻善守從來就是戰爭取勝的兩個至要關鍵,不論是攻還是守,其目的隻有一個——保護自己而戰勝敵人。將領要根據自身的實力來選擇“攻勢”或是“守勢”。實力強大,具備勝利的條件,就要果斷進攻;實力不足,尚不具備勝利的條件,就采取守勢,以保存實力,尋求戰機。

商戰中,進攻、防禦就如同作戰一樣,經營者也必須根據資金、技術、設備、競爭環境等條件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戰術。進攻要求企業迅速抓住商機,果斷出擊,在對手猝不及防之時,占領市場;防守則要求企業要力求嚴守自己的一切商業秘密,伺機而動,在時機成熟後轉靜為動,一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