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原文】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①。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②。
【注釋】
①忒:差錯,失誤;不忒:不出差錯。
②勝已敗者也:戰勝敗局已成的敵人。
【譯文】
因此,善於打仗的人打了勝仗,既不顯露出指揮的名聲,也不表現為勇武的戰功。他們取得的勝利,是不會有差錯的。其所以不會有差錯,是由於它們的作戰措施建立在必勝的基礎上,能戰勝那些已經處於失敗地位的敵人。
【釋譯】
善戰者之所以能立於不敗之地,是因為他們能抓住戰機,勝之於無形。他們的勝利,既不顯示智謀的名聲,也不表現勇武的戰功。他們隻是牢牢抓住勝利的主控權,讓勝利建立在切實可靠的基礎上。“無智名,無勇功”中的“無”使“智名”和“勇功”隱藏起來,表麵上看似“愚”,實際上暗藏殺機。換句話說,就是在戰爭中,佯裝糊塗,不露殺機,實則暗中策劃而伺機進攻。
春秋時期,楚國準備攻打宋國,墨子用“殺不足而爭有餘,舍梁肉而食糠糟”的言論和楚王與公輸盤辯理,可謂智取,但楚王仍有不服,墨子又以帶為城作示範演習,公輸盤九攻九敗,墨子說他的學生已運用他的守城方法等待楚國的進攻了,楚王因此不得不放棄攻宋的念頭,是以勇勝。墨子說服楚王放棄攻宋,是以實力作後盾的。敢戰方能言和,言和更需備戰。墨子要不是在演習中戰勝對手,楚王是絕不會善罷甘休的。決勝千裏的高深謀略,必須建立在有把握取勝的基礎上,墨子兵不血刃,所措必勝,製止了楚軍進攻,確是真正的善戰者。
四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
而不失敵之敗也
【原文】
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①。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②,敗兵先戰而後求勝③。
【注釋】
①不失敵之敗也:不放過使敵人失敗的機會。
②勝兵先勝而後求戰:勝兵,勝利的軍隊。先勝,先創造不可被敵戰勝的條件。意為能取勝的軍隊,總是先創造取勝的條件,然後才和敵人決戰。
③敗兵先戰而後求勝:指失敗的軍隊總是貿然開戰,然後企求僥幸取勝。
【譯文】
善於打仗的人,總是確保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同時不放過任何擊敗敵人的機會。所以,勝利的軍隊總是先創造獲勝的條件,而後才尋機與敵決戰。而失敗的軍隊,卻總是先和敵人交戰,而後企望僥幸取勝。
【釋譯】
《孫子兵書》一書中多次強調勝利的條件。孫子主張“慎戰”而不“畏戰”,既不要隨意開戰,也不要放過任何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在開戰之前必須創造有利的條件,讓自己具備勝利的因素,這也就是“先謀後戰”。孫子反對先戰而後求勝,他認為盲目行動隻會招致惡果。
春秋末期,吳王闔閭讓伍子胥操練部隊,加強戰備。伍子胥練兵卻是先練習打敗仗。伍子胥說,知敗為知勝之母,隻有求得避免失敗的方法,研究戰略方略,而等待時機,方可一鼓作氣,奪取勝利。伍子胥、孫武始終在作戰中堅持知敗防敗,謹慎用兵的宗旨,最後所向無敵,滅越占楚,成為一代強國。
五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
【原文】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①,故能為勝敗之政②。
【注釋】
①修道而保法:道,政治,政治條件。法,法度,法製。意為修明政治,確保各項法製的貫徹落實。
②故能為勝敗之政:政,同“正”,引申為主宰的意思。為勝敗之政,即成為勝敗的主宰。
【譯文】
善於指揮軍隊作戰的人,必須修明政治,確保法製,如此才能掌握戰爭勝負的決定權。
【釋譯】
“修道而保法”強調了軍隊要嚴明政治以及軍紀的思想。孫子把修明政治的“道”放在首位,認為它是決定戰爭勝敗的關鍵因素。“修道”要求借令人滿意的政治措施、經濟環境和道德倫理,使君民同心,士兵“上下欲同”。孫子認為“法”也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之一,軍在法隨,有了能嚴格執行的軍紀,才能使軍隊的運作有章可循,沒有軍紀的部隊,將是個混亂的軍隊,自然也是個失敗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