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
【原文】
兵法:一曰度①,二曰量②,三曰數③,四曰稱④,五曰勝。地生度⑤,度生量⑥,量生數⑦,數生稱⑧,稱生勝⑨。
【注釋】
①度:指土地幅員的大小。
②量:容量、數量,指物質資源的數量。
③數:數量、數目,指兵員的多寡。
④稱:衡量輕重,指敵對方實力狀況的衡量對比。
⑤地生度:生,產生。意謂因所處地域的不同,產生土地幅員大小的差異。
⑥度生量:指因土地幅員的大小差異,產生物質資源的多少不同。
⑦量生數:指因物質資源的多少不同,產生兵員多寡的差異。
⑧數生稱:指因兵員多寡的不同,產生軍事實力的強弱不同。
⑨稱生勝:指因軍事實力對比的不同,決定了戰爭勝負的不同。
【譯文】
兵法的基本原則有五條: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數”,四是“稱”,五是“勝”。敵我所處的地域不同,產生雙方幅員大小不同的“度”,敵我地幅大小——“度”的不同產生了雙方物質資源豐瘠不同的“量”;敵我物質資源豐瘠——“量”的不同,產生了雙方軍事實力強弱不同的“稱”;敵我軍事實力強弱——“稱”的不同,最終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成敗。
【釋譯】
這是孫子“稱勝”的思想。孫子認為無論是軍事實力的競爭,還是發動戰爭都必須量力而行。國家軍事實力要以國家的綜合實力為基礎。發展軍備必須考慮“度、量、數、稱、勝”五個環節。這五個環節相互聯係,一環“生”一環,形成一種必然的邏輯關係。國家幅員的大小決定了資源的多少,資源的多少決定了國家所能承擔的武裝力量,而武裝力量的大小決定了該國軍事實力的強弱,軍事實力的強弱又決定了戰爭的勝負、國家的安危。各個環節之間要相互協調,保持一定的比例才能促進各方麵的健康發展,如果不顧國力,單方麵發展軍備,將導致比例失衡,從長遠來看,軍事實力也不可能得以加強。
七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原文】
故勝兵若以鎰稱銖①,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②也,若決積水於千仞③之溪者,形也。
【注釋】
①以鎰稱銖:鎰,古代重量單位,合24兩或20兩,意謂其重。銖,古代重量單位,24銖為一兩,意謂其輕。此處指實力懸殊。
②戰民:士兵。
③仞:古代長度單位,8尺為一仞;此句指猶如8000尺上之水,決堵而下,勢不可擋。
【譯文】
勝利的軍隊較之於失敗的軍隊,猶如以“銖”比“鎰”那樣,占有絕對的優勢。而失敗的軍隊較之勝利的軍隊,就像用“鎰”比“銖”那樣,處於絕對的劣勢。勝利者指揮軍隊與敵作戰,就像在萬丈懸崖掘開山澗的積水,所向披靡,這就是“形”的軍事實力。
【釋譯】
孫子在這裏論述了優勢與劣勢的問題。在戰爭中,如何發揮自身優勢,避免劣勢是將帥指揮的藝術。總體優勢如果不善於利用,就會變為局部劣勢,成為“以銖稱鎰”的敗兵;總體劣勢如果巧妙運用,也有可能轉化為局部優勢,成為“以鎰稱銖”。因此需要將帥認真的謀劃,一方麵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另一方麵要轉劣勢為優勢,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的氣勢戰勝敵人。
在戰場上,優勢與劣勢取決於指揮官的運用。總體優勢,運用不好,可變為局部劣勢,成為“以銖稱鎰”的敗兵;總體劣勢,運用得好,可以造成局部優勢,成為“以鎰稱銖”的勝兵。公元1618年,明神宗派楊鎬率兵11萬進攻後金都城赫圖阿拉。楊鎬兵分四路進攻。努爾哈赤采取“憑你幾路來,我隻一路去”的各個擊破的方針,集中八旗全部兵力6萬人攻擊明軍西路杜鬆部,一舉殲敵3萬。之後再移兵北路,馬林不戰而逃,然後再圍殲劉為。楊鎬急忙撤軍。努爾哈赤采取各個擊破的方針,以6萬勝11萬,取得薩爾滸大戰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