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原文】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①,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②。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③。
【注釋】
①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處,占據。佚,即“逸”,指安逸、從容。此句意謂在作戰中,若能率先占據戰地,就能使自己處於以逸待勞的主動地位。
②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趨,奔趕,此處為倉促之意,趨戰,倉促應戰。此句意謂後處戰地,倉促應戰則疲勞被動。
③致人而不致於人:致,招致、引來。致人,牽製敵人。致於人,為敵人所牽製。
【譯文】
孫子說:凡是占據戰場,等待敵人的就主動安逸,而後到達戰場倉促應戰的就疲憊被動。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總是能夠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牽製。
【釋譯】
孫子在這裏提出爭取戰爭主動權的思想。所謂“致人”,即調動敵人,讓敵人按照我的意圖行事;而“致於人”則是指被敵人牽製行動。孫子指出,在戰爭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要掌握戰鬥的主動權,沒有主動權,便會陷入被動、消極防禦甚至處處挨打的境地。克敵製勝的關鍵是主動,它貫穿了整個戰爭的全部過程。
明永樂八年(公元140年)2月,成祖朱棣率50萬大軍親征韃靼,至興和(今河北張北縣)。韃靼誘明軍深入,朱棣不為所動,下令休整,5月進至臚朐河(今蒙古克魯倫河)中遊南岸,韃靼分為兩支,本雅失裏率一支西逃,知院阿魯台率一支東遁,誘明軍分兵。朱棣更不上當,置東路不顧,集中兵力向西追殲本雅失裏,追至兀兒紮河(今蒙古勒吉河),不見蹤影,乃留下輜重,親率2萬輕騎,攜20日幹糧急追,終於在斡難河(今鄂嫩河)南岸追上本雅失裏,立即揮師出擊,韃靼軍大敗,僅本雅失裏率數騎逃脫。朱棣複率軍返回臚朐河,乘勝東擊阿魯台。最後,阿魯台不得不率家眷倉皇北逃。
二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
【原文】
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①;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②。故敵佚能勞之③,飽能饑之,安能動之④。
【注釋】
①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利之,以利引誘。意謂能使敵人自來,乃是以利引誘的緣故。
②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害,妨害、牽製。此意謂能使敵人不得到達戰地,乃是牽製敵人的結果。
③勞之:勞,使之疲勞。
④安能動之:意謂敵若固守,我就設法牽動它。
【譯文】
能夠使敵人自動進到我預定的地域,是因為用小利引誘的緣故;能夠使敵人不能抵達其預定領域的,則是設置重重困難阻擾的緣故。敵人休整得好,就設法使它疲勞;敵人糧食充足,就設法使它饑餓;敵人駐紮安穩,就設法使它移動。
【釋譯】
隻有通過“致人而不致於人”爭取主動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而主動被動是以客觀條件為基礎的,兵力的多寡、武器的精莠、環境的利弊、軍隊的逸勞、士卒的飽饑都是決定主動和被動的因素。將帥要善於利用優勢條件,更要善於改變對己不利的形勢,利用“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的方法,讓敵人“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由被動變主動,取得勝利。
三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
【原文】
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①。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②。神乎神乎,至於無聲③,故能為敵之司命④。
【注釋】
①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此句謂善於進攻的軍隊,使敵人不知該守何處,善於防守的軍隊,使敵人不知該進攻何處。
②微乎微乎,至於無形:微,微妙。此句謂虛實運用微妙之極,則無形可睹。
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神,神奇、高妙。意為虛實運用神奇之至,則無聲息可聞。
④司命:命運之主宰。
【譯文】
所以善於進攻的,能使敵人不知道該如何防守;善於防禦的,能使敵人不知道該怎樣進攻。微妙啊,微妙到看不出任何形貌!神奇啊,神奇到聽不見絲毫聲音!所以,這能夠成為敵人命運的主宰。
【釋譯】
孫子認為作戰中,將帥要根據兵力的多寡,正確判斷戰爭的形勢,通過各種手段迷惑敵人,使敵人難以找到確切的戰場和攻擊方向,從而能使我軍掌握主動,處於有利的地位。
《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故事:魏將陳泰守祁山時,蜀將薑維領兵來攻,每日放出5番哨馬,或10裏、15裏而回,並不前來交戰。鄧艾登高了望,告陳泰說:“薑維已不在此間,必是見我有備,率主力攻我側後去了。”陳泰驚問何故,鄧艾說:“你不見蜀兵哨馬困乏,反複前來的都是這班人馬,隻不過換了旗號衣甲而已。”陳泰恍然大悟,又問蜀軍主力指向何處?鄧艾說:“必是出董亭,徑襲南安去了。”並告訴陳泰先敵搶占武城山,誘薑維攻取南安屯糧之所——上圭,然後於段穀山險地窄處伏擊蜀軍。結果薑維果然完全按照鄧艾的判斷行事,敗退漢中。鄧艾對戰爭情勢變化反應之快、觀察之透、判斷之準,不得不叫人拍案稱絕。難怪連智勇雙全的薑維都碰在他的釘子上了,其可謂“善守者”。
四攻其所必救
【原文】
進而不可禦者,衝其虛也①;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②。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③;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④,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⑤。
【注釋】
①進而不可禦者,衝其虛也:禦,抵禦。衝,攻擊、襲擊。虛,防備空虛之處。此謂我軍進擊而敵無法抵禦,是由於攻擊點正是敵之虛懈處。
②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速,迅速。及,趕上、追上。此句意為我軍後撤而敵不能追擊,是由於我後撤迅速,敵追趕不及。因此,撤退的主動權也操於我手。
③我欲戰……攻其所必救也:必救,必定救援之處,喻利害攸關之地。此句意為由於我已把握了戰爭的主動權,故當我欲與敵進行決戰時,敵不得不從命。所以如此是因為我所選擇的攻擊點,正是敵之要害處。
④畫地而守之:畫地而守,即據地而守,喻防守頗易。
⑤乖其所之也:乖,違、相反,此處有改變、調動的意思。之,往、去。句意謂牽動敵人,將其引往他處。
【譯文】
進擊而使敵人無法抵禦,是由於擊中敵軍懈怠空虛的地方;撤退而使敵人不來追擊,是因為行動迅速而使敵人追趕不及。所以我軍求戰時,敵人即使高壘深溝也不得不出來與我交鋒,這是因為我們攻擊了敵人所必救的地方;我軍不想作戰時,駐紮一個地方防守,敵人也無法同我作戰,這是因為誘使敵人改變進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