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譯】
孫子在此論述了如何在戰爭中牢牢抓住戰與不戰的主動權,隨機應變。“攻其所必救”是掌握戰爭主動權的重要手段,它要求將帥要善於攻擊敵方要害,或斷其糧草,或占其後路,從而調動敵方軍隊,為己方造成有利的態勢,把難擊之敵變為易攻之敵。
公元前353年,魏國以龐涓為將,率兵8萬伐趙,很快打到了趙國首都邯鄲,趙國抵擋不住,遣使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率兵8萬救趙。孫臏認為不可與魏軍死打硬拚。田忌不解。孫臏說:“現在魏國的精兵強將都調到了邯鄲城下,國內隻剩些老弱殘兵。我們可以直接攻打魏國國都大梁,乘虛而入,龐涓必然率軍回救,自動撤離邯鄲,這樣,既可解邯鄲之危,又可乘魏軍回救疲勞之際狠狠攻擊之,豈不一舉兩得嗎?”田忌立刻改變計劃,直撲大梁,一舉獲勝。
五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
【原文】
故形人而我無形①,則我專而敵分②;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③,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④。
【注釋】
①故形人而我無形:形人,使敵人現形。形,此處作動詞,顯露的意思。無形,即不顯露形態(隱蔽真形)。
②我專而敵分:我專一(集中)而敵分散。
③是以十攻其一也:指我在局部上對敵擁有以十擊一的絕對優勢。
④吾之所與戰者,約矣:約,少、寡。此句意謂能以眾擊寡,則我欲進擊之敵必定弱小有限。
【譯文】
要使敵人暴露而我軍隱蔽,這樣,我軍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敵人兵力卻不得不分散。我們的兵力集中在一處,敵人的兵力如散在十處,這樣,我們就能以十倍於敵的兵力去進攻敵人了,因而造成我多而敵寡的有利態勢。如果能做到集中優勢兵力攻擊劣勢的敵人,那麼同我軍正麵交戰的敵人也就有限了。
【釋譯】
孫子在此提出了集中兵力殲滅敵軍的問題。將帥要擅長將己方分散的兵力集中,而利用計謀分散敵軍的兵力,削弱他們的實力,造成以多擊寡的優勢,“以十攻其一”、“我眾而敵寡”,勝利也就順理成章了。
韓信善出奇兵,俘魏王豹,捉趙王歇,敗齊王田廣,水淹楚軍等故事廣為流傳。同時,韓信也曾用兵“以眾擊寡”,因此俗話說韓信用兵“多多益善”。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用韓信之計,調集各路大軍追擊項羽至固陵(今安徽壽縣),與九江王黥布會合攻城父(今安徽渦陽東),一路由固陵向東,將項羽圍於垓下,層層包圍,水泄不通。項羽“兵少、食盡”,屢戰不勝,軍無戰心。入夜,劉邦使人於楚軍四周高唱楚歌,項羽聞之大驚,以為漢軍已攻占楚地,即率800騎突圍而出,天明僅存28騎,漢軍追至烏江,項羽勢單力薄,自刎而死。
六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原文】
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①。寡者,備人者也②;眾者,使人備己者也③。
【注釋】
①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即言如果處處設防,必然是處處兵寡力弱,陷入被動。
②寡者,備人者也:言兵力之所以相對薄弱,在於分兵備敵。
③眾者,使人備己者也:意謂兵力之所以占有相對優勢,是因為迫使對方分兵備戰。
【譯文】
防備了前麵,後麵的兵力就薄弱,防備了後麵,前麵的兵力就薄弱。防備了左邊,右邊的兵力就薄弱,防備了右邊,左邊的兵力就薄弱。處處加以防備,就處處兵力薄弱。兵力之所以薄弱,是因為處處分兵防備;兵力之所以充足,是因為迫使對方處處分兵防備。
【釋譯】
孫子認為在作戰中要善於隱蔽自己,而讓敵人難以判斷我方優勢兵力的具體位置,從而多方防備,使兵力分散,此即“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如此一來,就算敵人的兵力再多,也無法取勝,而我方便可以眾擊寡,一舉突破。
隨著蒙古日益強大,金朝逐步加強了北部邊境的防禦。修築堡寨,派兵戍守,金朝處處備邊,以為可以阻止蒙古騎兵全線侵擾。元太祖六年(公元1221年)2月,成吉思汗偵悉金朝邊防部署不嚴的情況後,率10萬人馬南征。4月蒙軍取大水灤(今內蒙古商都南)、豐利(今內蒙古尚義縣境內)等地。後因天氣炎熱,蒙軍不適,遂暫停進攻。金帝得知蒙軍大舉南犯,恐懼異常,定州剌史趙秉文建議派一軍襲擊蒙古腹地,使蒙軍有後顧之憂,迫其撤軍而還,但金帝並未采納。7月,經過休整後的蒙軍,趁著秋高馬肥,朝東南進軍。蒙軍以眾擊寡,勢如破竹,直逼中都(今北京市)城下,金軍非降即逃。
七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
則可千裏而會戰
【原文】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①,則可千裏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速者數十裏,近者數裏乎②?……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③。
【注釋】
①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裏而會戰:如能預先了解掌握戰場的地形條件與交戰時間,則可以赴千裏與敵交戰。
②不知戰地……近者數裏乎:言若不能預先知道戰場的條件與作戰之時,則前、後、左、右無暇相顧,不及相救,何況作戰行動往往是在綿延數裏甚至數十裏方圓範圍內展開的。
③無鬥:無法與我戰鬥。
【譯文】
所以,如能預知交戰的地點和時間,即使跋涉千裏也可以去和敵人會戰。而若不能預知在什麼地方、時間交戰,則會導致左翼救不了右翼,右翼救不了左翼,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的情況,何況想要在遠達數十裏,近在數裏的範圍內做到應付自如?所以說,勝利是可以造就的。敵兵雖多,還是可以使它失去戰鬥力。
【釋譯】
孫子在這裏提出了“勝可為”的作戰原則,即在作戰中發揮指揮者的主觀能動性,使形勢朝對我方有利的方麵轉移。優秀的將帥可以根據戰場的形勢,分析敵我雙方的情況,預知交戰的時間、地點,並明白應該在何時、何地交戰才能掌握主動,獲得勝利。因此,勝利是可以爭取的,隻要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發揮主觀能動性,因勢利導,就能奪取勝利。
八策之而知得失之計
【原文】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①,作之而知動靜之理②,形之而知死生之地③,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④。
【注釋】
①策之而知得失之計:策,策度、籌算。意謂我當仔細籌算,以了解判斷敵人作戰計劃之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