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後人發,先人至
【原文】
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①,以患為利。故迂其途②,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③,此知迂直之計者也④。
【注釋】
①以迂為直,以患為利:迂,曲折、迂回。直,近便的直路。意為將迂回的道路變成直達的道路,把不利的(害處)變為有利的。
②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其”、“之”均指敵人。迂,此處當作動詞。前句就我軍而言,此句就敵軍而言。軍爭時既要使自己“以迂為直,以患為利”,也要善於使敵方以直為迂,以利為患。而要達到此一目的,在於以利引誘敵人,使其行迂趨患,陷入困境。
③後人發,先人至:比敵人後出動,卻先抵達將要爭奪的要地。
④此知迂直之計者也:知,這裏是掌握的意思。計,方法、手段。
【譯文】
爭奪製勝條件最困難的地方,在於要把迂回的彎路變為直路。要把不利的條件轉化為有利的。同時,要使敵人的近直之利變為迂遠之患,並用小利引誘敵人,這樣就能比敵人後出動而先抵達必爭的戰略要地,這就是掌握了以迂為直的方法。
【釋譯】
在戰爭中如果能搶先占領有利的地勢,掌握有利的戰機,就能形成有利於我方作戰的形勢。孫子采用逆向思維的方式,提出了“以迂為直”的迂製之計,強調在戰爭中“後人發,先人至”的思想。所謂遠而虛者,是指如果敵人沒有防備,我方易進易行、靈活機動、費時少,就會成了實際上的近者;至於近而實者,是指如果敵人有了防備,我方反而難進難行、缺乏機動、費時多,如此就成了實際上的遠者。因此,在戰場上要善於分析形勢,敢於打破常規,這樣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敵人後出動而先到達,變不利為有利。
二軍爭為利,軍爭為危
【原文】
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①,委軍而爭利②,則輜重捐。
【注釋】
①舉軍而爭利,則不及:舉,全、皆。率領裝備輜重的軍隊前去爭取先機則不能按時到達。不及,不能按時到達預定地點。
②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委,丟棄、舍棄。輜重,軍用物資的裝載,包括軍用器械、營具、糧秣、服裝等。捐,棄、損失。此句意謂如果扔掉一部分軍隊去爭利,則裝載之軍用物資將會受到損失。
【譯文】
軍爭不但有不順利的一麵,同時也有危險的一麵。如果全軍攜帶滿載的軍用物資去爭利,就無法按時抵達預定地域,如果丟下部分軍隊前去爭利,則裝載的軍用物資將會受到損失。
【釋譯】
任何事物都有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麵,利與弊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始終是交織在一起的。孫子說“軍爭為利,軍爭為危”正是這種辯證思想的體現。如果萬事具備,可能會影響軍事行動的迅捷;如果輕裝前進,就不得不扔掉大量的裝備,兩者均有得失。
1941年6月22日,德國調集了190個師、550萬人、4980架戰鬥機、4300輛坦克,2萬門火炮,分為北方集團軍群、中央集團軍群及南方集團軍群,在1000多公裏的戰線上,向蘇聯發起突襲。德軍以迅雷般的速度,一刻不息,晝夜兼程。3個星期時間,德軍推進了350~600公裏。這個階段可以說是委軍爭利的前期,德軍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但德軍勞師遠襲,疲憊不堪,許多輜重,設備、供應都沒有跟上,加上嚴寒提前到來,而德軍卻無禦寒設備,因此凍傷了無數的官兵。9月30日,德軍以疲憊之師進攻莫斯科,損失兵力及裝備各半,終於徹底喪失進攻能力,被迫轉入防禦。可見,舉軍爭利與委軍爭利各有利弊。
三是故軍無輜重則亡,
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原文】
是故軍無輜重則亡①,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②。
【注釋】
①軍無輜重則亡:軍隊沒有隨行的兵器、器械則不能生存。
②無委積則亡:委積,指物資儲備。軍隊沒有物資儲備作補充,亦不能生存。
【譯文】
須知軍隊沒有輜重就會失敗,沒有糧食就不能生存,沒有物資儲備就難以為繼。
【釋譯】
孫子在這裏深刻揭示了戰爭對後方供應的依賴性。輜重、糧食、物資主要是靠生產經營而來,越國範蠡提倡經商,齊國管仲興辦鹽業,漢晁錯收鹽鐵之利,劉邦苦苦經營漢中積累財帛,諸葛亮廣取織錦之益,都是為軍隊準備充足的物質供應,以保障戰爭的勝利。從另一方麵而言,破壞敵方的物質基礎,也是保證我方勝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隋文帝楊堅,為滅南陳,將戰爭劃分為軍事及物資兩個階段進行。首先進行物資戰,即每逢南陳播種或收獲季節,就出動少量隋軍佯裝進攻,讓南陳軍民放下農具,拿起武器,準備戰鬥。等南陳準備好了,隋軍又立即撤走。而南陳由於耽誤了播種和收獲,糧產大大減少,加上戰備,又消耗了器械及儲備物資。連續7年,南陳的財、物消耗殆盡,全民陷於食無糧、穿無衣、用無器械的困境,而隋在這7年間積極發展生產,加強戰備,兵精糧足。公元589年初,隋大舉進攻南陳,僅僅用了4個月的時間,就將南陳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