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以治待亂,以靜待嘩
【原文】
以治待亂①,以靜待嘩②,此治心者也③。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④。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⑤。
【注釋】
①以治待亂:以嚴整有序的軍隊對付混亂不整之敵。治,整治。待,對待。
②以靜待嘩:以自己的沉著冷靜對付敵人的輕躁喧嘩。嘩,鼓噪喧嘩,指騷動不安。
③此治心者也:這是掌握利用將帥心理的一般方法。
④此治力者也:這是掌握利用軍隊戰鬥力的基本方法。
⑤此治變者也:這是掌握機動應變的一般方法。
【譯文】
用自己的嚴整來對付敵人的混亂,用自己的鎮靜來對付敵人的輕躁,這是掌握將帥心理的手段。用自己部隊接近的戰場來對付遠道而來的敵人,用自己供應充足的部隊來對付饑餓不堪的敵人,這是掌握軍隊戰鬥力的秘訣。不要去打擊旗幟整齊的敵人,不要去進攻陣容雄壯的敵人,這是掌握靈活機變的原則。
【釋譯】
“以治待亂,以靜待嘩”、“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等作戰原則都是孫子針對敵人的心理狀況而采取的相應措施。“治心”即掌握軍心。行軍打仗,首先是要治理好自己,無論進攻、防禦,都要軍容嚴整,臨陣不亂,才能用自己的嚴整來對付敵人的混亂。孫子主張善戰的將帥不僅自己應“治”,更要使敵人“亂”。意誌混亂的軍隊,即使兵多將廣,都不會有強大的戰鬥力。因此使敵人“亂”就能乘此機會,亂中取勝。
東漢後期,軍閥混戰。遼東太守公孫康,偏安一隅。但他明白,一旦中原混戰結束,河北袁氏兄弟轉而北向,遼東極有可能會被吞並,因此他對袁氏久存戒心。官渡之戰,袁紹兵敗,曹操從容地占據了冀、青、幽、並四州。袁尚、袁熙逃往遼東依附公孫康,公孫康既不願袁氏在遼東落腳,又怕曹操急攻遼東,自己勢單力孤,於是將二袁留下。公元207年,曹操伐烏桓之後,有人勸曹操攻遼東、擒二袁,曹操說:“不用動兵,等著公孫康將二袁之頭送來”,於是便帶軍隊經柳城撤回。此時,公孫康正擔心曹操會以二袁為口實討伐他,想不到曹操並無此意,於是他馬上想到除掉二袁,一則討好曹操,二則去掉遼東大患。沒過幾天,二袁的首級就送到曹操手中了。曹操不費一兵一卒便消滅了二袁、安定了遼東。
九故用兵之法,窮寇勿迫
【原文】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①,背丘勿逆②,佯北勿從③,銳卒勿攻④,餌兵勿食⑤,歸師勿遏⑥,圍師必闕⑦,窮寇勿迫⑧,此用兵之法也。
【注釋】
①高陵勿向:高陵,高山地帶。向,仰攻。即對已占領高地的敵人,不要去進攻。
②背丘勿逆:背,倚仗之意。逆,迎擊。敵人如果背倚丘陵險阻,我軍不要去正麵進攻。
③佯北勿從:佯,假裝。北,敗北、敗逃。從,跟隨。言敵人如果是假裝敗退,我軍不要去追擊。
④銳卒勿攻:銳卒,士氣旺盛的敵軍。意謂如果敵軍的士氣旺盛,我軍不要去進攻。
⑤餌兵勿食:此謂敵人若以小利作餌引誘我軍,則不要去理睬它。
⑥歸師勿遏:遏,阻擊。對於正在向本國歸返的敵師,不要去正麵阻擊它。
⑦圍師必闕:闕,同“缺”。在包圍敵軍作戰時,當留有缺口以避免使敵人作困獸之鬥。
⑧窮寇勿迫:指對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加以逼迫,以免其抵死掙紮。
【譯文】
用兵的法則是:如果敵人占領山地就不要去仰攻,若敵人背靠高地也不要正麵去攻擊,敵人假裝敗退時不要跟蹤追擊,同時也不要去攻擊士氣旺盛的敵軍,不要去理睬敵人的誘兵,對正在退回本國途中的敵軍不要正麵遭遇,包圍敵人時要留出缺口,而對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過分逼迫,這些都是用兵的法則。
【釋譯】
孫子在此列舉了8種用兵之法,強調了“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的原則,其目的是提供指揮者在指揮作戰時能辨清形勢、認清敵人用兵的方法,必須針對不同的敵情采取不同的措施,以發揮遏製敵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