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①,衢地交合②,絕地無留③,圍地則謀④,死地⑤則戰,塗有所不由⑥,軍有所不擊⑦,城有所不攻⑧,地有所不爭⑨,君命有所不受⑩。
【注釋】
①圮地無舍:圮,毀壞、倒塌。圮地,指難於通行之地。舍,止也,此處指宿營駐紮。
②衢地交合:衢,四通八達,衢地即四通八達之地。交合,指結交鄰國以為援。
③絕地無留:絕地,難以生存之地。意為遭逢絕地,不要停留。
④圍地則謀:圍地,指進退困難易被包圍之地,謀,即設定奇妙之計謀。在易被圍困之地要設奇計擺脫困難。
⑤死地:進則無路,退亦不能,指非經死戰則難以生存之地。
⑥塗有所不由:塗,即途,道路也。由,從、通過。這裏指有的道路不要過。
⑦軍有所不擊:指有的軍隊不宜攻擊。
⑧城有所不攻:有的城邑不應攻打。
⑨地有所不爭:有些地方可以不去爭奪。
⑩君命有所不受:有時君主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譯文】
孫子說,大凡用兵的法則是:將帥接受國君的命令,征集民眾、組織軍隊。出征時在沼澤延綿的“圮地”上不可駐紮,在多國交界的“衢地”上應結交鄰國,在“絕地”上不要停留,退上“圍地”時要巧設奇謀,陷入“死地”後要殊死戰鬥。有的道路不要通行,有的敵軍不要攻打,有的城池不要攻取,有的地方不要爭奪,國君的部分命令不要遵行。
【釋譯】
戰場上的情況千變萬化、紛亂複雜,因此,孫子提出將帥在用兵之時要“因地”、“因情”、“因勢”,靈活機動地處理問題,不要因循守舊。而處在“圮地”、“衢地”、“絕地”、“圍地”、“死地”等不同戰場時,也要采用相應的對策。同時孫子認為任何事都要從全局出發,去分析問題,對於無關大局的局部目標,或未影響全局作戰目的者,要堅決“不由”、“不擊”、“不攻”、“不爭”。總之,慎重而靈活地選擇實施方案,才能保證必勝、全勝。
二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
【原文】
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①。將不通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②。治兵不知九變之術③,雖知五利④,不能得人之用矣⑤。
【注釋】
①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將帥如果能通曉九變之利,就懂得如何用兵作戰了。通,通曉、精通。
②將不通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將帥如果不通曉九變的利弊,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從中獲得幫助。
③九變之術:九變的具體手段和方法。
④五利:指“途有所不由”至“君命有所不受”等五事之利。
⑤不得人之用矣:指不能夠充分發揮軍隊的戰鬥力。
【譯文】
將帥如果能精通各種機變的利弊,就是懂得用兵了。將帥如果不能精通各種機變的利弊,那麼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夠得到充分利用地理的優勢,以達到戰勝敵人的目的。指揮軍隊如果不知道九變的方法,那麼雖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發揮軍隊的戰鬥力。
【釋譯】
“九變”即靈活機動的作戰原則,根據特定的地形、敵情,采取特定的處理方式。孫子一直非常強調“九變”,他認為任何方針、策略都離不開機變行事、靈活運用,要因勢而變,不能墨守成規。隻有真正懂得“九變之利者”,才能取得勝利。
《三國演義》第六十二回描寫劉備應劉璋之請,進駐葭萌關,抗拒漢中張魯入侵,後來因劉備向劉璋借軍馬錢糧受到刁難,雙方翻了臉。是進是退,劉備拿不定主意,問計於龐統。龐統回答:“我有三條計策可以讓主公選擇。現在馬上選派精兵晝夜兼程去偷襲成都,這是上計。主公假意說自己回荊州,然後,將前來送行的守關將領楊沛、高沛擒住殺了,奪取葭萌關,攻占涪城,然後再攻打成都,這是中計。撤軍退還白帝城,星夜趕回荊州,再慢慢打算,這是下計。若在這裏遲疑不決,軍隊就要遭受重大損失,無計可救了。”劉備深思後認為:“上計太倉促了,下計太緩慢了,中計可以實施”。於是依計行事,輕易地奪下了涪水關,然後攻下雒城,取綿竹,直搗成都。龐統多謀,劉備善斷,因此取得了最佳效果。且龐、劉是在對當地形勢進行詳實的分析後才采取了正確的決策,因而贏得了戰爭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