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
【原文】
是故智者之慮①,必雜於利害②。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注釋】
①智者之慮:聰明的將帥思考問題。慮,思考。
②必雜於利害:必然充分考慮和兼顧到利弊兩方麵的因素。
【譯文】
因此,明智的將帥考慮問題,必須兼顧利與害兩個方麵。在有利的情況下考慮到不利的方麵,大事便可以順利進行;在困難的情況下考慮到有利的方麵,那麼禍患就可以消除了。
【釋譯】
孫子主張指揮者要從利害的矛盾兩方麵來分析問題、權衡得失。任何事物都是利與害的統一體,必須充分認識到兩者的關係。所謂“雜於利害”,在有利的條件下,要看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況下,要善於發掘有利因素,而考慮問題時切忌偏激和片麵。指揮者要具有整體意識,認清利害之間的關係,創造並利用利害相互轉化的關係,趨利避害,防患於未然。
1962年,蘇聯道彈運往古巴,美國為了對付古巴、蘇聯,通過對形勢的分析認為:如果對此事不聞不問,則顯得美國軟弱,有損威信;如果出兵幹預,則風險太大,有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可能。而如果用輿論工具或談判方式,可能時間花費長,且成效慢。但如果對古巴進行海上的經濟封鎖,切斷其一切貿易通路,在經濟上拖垮古巴,既可展示美國的雄風,又能避免武裝衝突,還可在短期內解決問題。於是美國毅然采取經濟封鎖的策略,果然使蘇聯在5天後撤走了導彈。這就是進行“趨利避害”選擇的結果。
四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
【原文】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①。
【注釋】
①趨諸侯者以利:趨,奔赴、奔走,此處作動詞用。句意指用利引誘調動敵人,使之奔走無暇。
【譯文】
所以,要用諸侯害怕的事情使其屈服,要用危險的事情去役使諸侯,要用小利去使諸侯歸附。
【釋譯】
孫子在這裏指出根據不同的戰略目的,分別采取不同的戰略手段去達到自己最初“屈”以“害”、“役”以“業”、“趨”以“利”的戰略設想。
吳蜀夷陵之戰後,劉備戰敗病死白帝城。魏主曹丕采用司馬懿之計,采取封官許願、重金收買、割地分利等方法,湊集50萬大軍攻蜀,調五路大兵來取西川:第一路,曹真起兵取陽平關;第二路,孟達領軍犯漢中;第三路,東吳起精兵取峽口入川;第四路,蠻王孟獲興兵犯益州四郡;第五路,番王軻比能起羌兵犯西平關。企圖以武力迫使蜀國君臣屈服。諸葛亮以馬超守西平,羌人愛戴馬超,必可不戰自退;魏延疑設伏兵,孟獲懼險必退;李嚴致書孟達,孟達必稱病不進;趙子龍據險守關拒曹真,必萬無一失;吳見四路兵敗,必觀望不進,再馬上與之結盟,聯合抗敵,魏軍必敗。諸葛亮根據五路兵馬不同的弱點,對症下藥,或誘之以利,或威之以險,加之以害,分化瓦解,輕易地粉碎了50萬兵馬的進攻。
五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
【原文】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①;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②。
【注釋】
①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恃,依賴、寄望。意為不要寄望於敵人不來,而要依靠自己做好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