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不要寄望於敵人不來進攻,而依靠自己具備強大實力,使得敵人不敢來進攻。
【譯文】
所以,用兵的法則是:不要寄望於敵人不會來,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準備,嚴陣以待;不要寄望於敵人不會進攻,而要依靠自己有充足的力量,使敵人無法進攻。
【釋譯】
孫子在此提出了“有以待”、“有所不可攻”的觀點,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敵人“不來”或“不攻”上麵,而應該有充分的準備,使敵人無機可乘,而自己無懈可擊、有備無患。這是一種積極的備戰思想,見地高人一籌。事實證明,平時、戰時注重“有備無患”,做到“以虞待不虞”就能取得勝利。
這種“虞”,關鍵在於知己知彼,即孫子所謂的“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未戰以前,先充分了解敵情我情,綜合雙方主要條件,全麵地比較、分析、研究,作出正確判斷,做好充分準備,這樣就一定能打勝仗。知彼而不知己,或知己而不知彼,一旦交戰,處於盲目狀態,可能自己的弱點恰好為敵所乘,而敵之強點卻為己所遇,勝敗均毫無把握。
《淮南子·兵略訓》雲:“善用兵者,必先修諸己,而後求諸人;先為不可勝,而後求勝。修己於人,求勝於敵。己未能治也,而攻人之亂,是猶以火救火,以水應水也,何所能製。”
《左傳·隱公五年》雲:“不備不虞,不可以師。”又《左傳·宣公十二年》雲:“有備無敗。”都是強調預有準備,料敵計險,先勝而後求戰。以有虞之己戰不虞之敵,勝敵當為必然。
六將有五危
【原文】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①。必生,可虜也②。忿速,可侮也③。廉潔,可辱也④。愛民,可煩也⑤。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⑥,必以五危⑦,不可不察也。
【注釋】
①必死,可殺也:必,堅持、固執之意。此句言堅持死拚,則有被殺的危險。
②必生,可虜也:言將帥若一味貪生,則不免淪為戰俘。
③忿速,可侮也:忿、憤怒、忿懣。速,快捷、迅速,這裏指急躁、偏激。意謂將帥急躁易怒,就有容易中敵人輕侮之計的危險。
④廉潔,可辱也:將帥如果過於潔身清廉,自矜名節,就有受辱的危險。
⑤愛民,可煩也:將帥如果溺於愛民,不知從全局把握問題,就易為敵所乘,有被煩擾的危險。
⑥覆軍殺將:使軍隊覆滅,將帥被殺。覆,覆滅、傾覆。
⑦必以五危:必,一定、肯定。以,由、因的意思。五危,指上述“必死”、“必生”等五事。言“覆軍殺將”都是由此五危所引起的,故不可不充分注意。
【譯文】
所以,當將帥的有五種致命的毛病:隻知死拚蠻幹,就可能被敵人誘殺;隻顧貪生活命,就可能被敵人俘虜;急躁易怒,就可能中敵人的淩辱之計;廉潔好名,就可能中敵人侮辱的圈套;隻顧“愛民”,就可能導致煩擾而不得安寧。以上五點,是將帥最容易出現的過錯,也是用兵的禍害。軍隊覆沒,將領被殺,大部是由於這五種過失造成的,這是不得不慎重考慮的。
【釋譯】
孫子列舉為將的五種危險傾向:有勇無謀、貪生怕死、急躁易怒、過於自尊自愛、過於愛民如子。這些傾向,在對敵鬥爭中可能為敵所用、所困、所攻、所殺。
就拿愛民如子來說,劉備可謂典範,這讓他在關鍵時刻差點險遭不測,誤了大事。劉備失襄樊,奔江陵,百姓大呼:“我等雖死,願隨使君”。簡雍勸他速走,劉備不聽,與10萬軍民同行,大小車數千輛,老老少少,一天隻行10餘裏,特別是渡襄江便耽誤了許多時間,阻礙了軍隊的行動。曹操利用劉備軍隊行動遲緩,一路衝殺,劉軍大亂,將帥分離,妻兒離散,死傷無數。糜夫人投井而盡,趙子龍不得不單騎救主,張翼德不得不長阪坡阻敵,有如喪家之犬。劉備愛民不得法,最後以害民、害軍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