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當然隻能點頭稱是,說:“陛下交代的事情我一定會謹記的,不知道陛下還有什麼要交代的?”
劉備說:“魏延這個人是忠勇之士,可以重用。我死之後,丞相可以提拔他。”
諸葛亮對劉備說:“陛下說的話我一定照辦。”
隨後,諸葛亮就退出了劉備的臥室。
我們現在來看一下,劉備做這些後事安排用意何在?
首先,劉備任命諸葛亮和李嚴兩個人輔佐劉禪,雖然言明李嚴隻是諸葛亮的副手,但是最重要的兵權卻被交給了李嚴。
也許可以說是由於劉備知曉諸葛亮不善於軍事,所以才把軍權交給李嚴,但是李嚴顯然也比諸葛亮強不到哪去。即使要交也應該是交給趙雲、馬超或是魏延這樣的人?可是劉備卻放棄了他們,他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他根本不信任手下任何一個將領。即使是對諸葛亮他也是留了一手,讓李嚴來牽製他。
當然,劉備也明白李嚴根本就不是諸葛亮的對手,自己的寶貝兒子實在是太無能了,劉備很怕諸葛亮把自己的江山奪去,所以就決定上演一場感情戲。
一方麵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給諸葛亮,告訴他們要把諸葛亮當做父親看待,另一方麵卻告訴諸葛亮可以取代劉禪,自己做成都的主人。
他這樣做無非是想在保證劉氏江山不失去的情況下,把最高行政權力交給諸葛亮,這是他無奈之下的必然選擇。
劉備期望通過心理策略來加強諸葛亮的忠誠度,讓他在以後的日子裏一直努力工作,鞏固自己的蜀漢政權。當然,後來的事實證明,他確實達到了這個目的,由於諸葛亮嘔心瀝血的付出,確保了蜀漢政權四十年的穩定。
但是他這樣做的負麵影響也是非常明顯的。首先在客觀上造成了諸葛亮功高蓋主,事無大小全部由諸葛亮一個人決定,讓劉禪失去了鍛煉的機會,變得更加無能。
權力過於集中,還導致了蜀漢政權出現了能幹的文臣武將越來越少的局麵,政權內部更加衰弱。
當然了這都是後話,一代人傑劉備在安排好所有的後事之後,於公元224年五月,病逝於永安,享年63歲。
可憐天下父母心
劉備臨死之前沒有把劉禪叫過來見最後一麵,卻給他留了兩份遺詔,在這兩份遺詔中透漏出他對兒子的拳拳之心。
首先劉備告訴劉禪要把諸葛亮當做父親看待,因為這是自己留給他的遺產之一,抓住了諸葛亮的心,劉禪才可能保住蜀漢政權。
他這樣的安排,是建立在他對蜀漢政權的狀況以及當時天下的局勢的清醒認識上。當然對於自己兒子有幾斤幾兩,他也是非常了解的。他的這個行為,對蜀漢政權的穩定和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兩麵性,這個政策在幫助劉禪穩定蜀漢政權的同時,也讓他最終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諸葛亮的能力和地位,決定了在劉備死去之後,諸葛亮享有了總攬一切事務的權利。劉禪又缺少謀略優柔寡斷,一旦諸葛亮出現了問題,蜀漢政權就難免會出問題。
除了吩咐劉禪要重視諸葛亮外,劉備還給兒子寫了一封情義真切的遺詔,在遺詔他對劉禪說:“我開始的時候隻是患上了痢疾,一直拉肚子,後來慢慢又轉成了其它的病,就越來越嚴重。一個人五十歲的時候死亡就不會被說成夭折,我現在已經六十多歲了,死了又有什麼遺憾呢?我唯一放心不下的隻是你們兄弟二人罷了!射援到永安的時候說丞相誇讚你的智力和度量都有很大進步,遠遠超出我的預料。看到你這樣有出息,我還有什麼可憂愁的呢?我希望你能夠再接再厲,戒驕戒躁,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繼續努力學習,好好深造。平時的時候要積德積福,千萬不要因為一件事情過失很小就去做它,也不要因為一件善事的功德很小而不去做它。隻有才能和道德才能讓人佩服,我的德行很差,你千萬不要學我。《漢書》和《禮記》,以及諸子百家的學問你有空的時候要多看看,對你有好處。此外,法家和兵家的東西你也要多看看、多學學。好了,我就說這麼多,你們兄弟幾個一定要爭氣,爭取過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