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巨星隕落白帝城(2)(1 / 2)

在這份遺詔裏,劉備把對兒子的殷切希望和誠摯感情體現得淋漓盡致,也把他的為人處事作風深刻地表達出來。

首先,劉備對於死亡表現得很坦然。這一點他比曹操強多了,曹操雖然也知道死亡是必然的,可是他還是不願接受,想多活兩年讓他去完成還沒有完成的事情。可是,劉備卻沒有這麼想,他覺得自己活到這麼大年紀已經很不錯了,對死亡非常坦然,還安慰自己的兒子。

其次,劉備非常重視子女的道德教育,交待劉禪要做個好人,多做好事善事,不能做壞事。他還吩咐劉禪多讀一些文史方麵的圖書,培養自己的道德修養,做到以德服人。

當然,考慮到兒子資質平庸,很有可能沒有辦法治理好國家。所以劉備就希望兒子可以明白勤能補拙的道理,做到笨鳥先飛,多學習一些帝王之術,以及一些法家和兵家的著作。

在這道遺詔裏麵處處透漏出劉備作為一個皇帝父親,對於兒子無私的愛和關懷。他告訴劉禪自己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們兄弟,為劉禪在學業上的進步感到欣慰,鼓勵劉禪能再接再厲。

此外,劉備在遺詔中還告訴劉禪應該以國事為重,不要太過傷心,不要為自己舉辦隆重的葬禮,更不要浪費人力物力去修建豪華的陵墓,避免奢侈浪費。他還要求中央政府的官員和地方上的郡守隻需為自己服喪三天,三天之後馬上脫去喪服,專注於政事。不要為了他一個人影響整個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

公元224年五月,劉備的靈柩被運回了成都,八月份安葬在惠陵。劉備死後,劉禪即皇帝位,給劉備上諡號為昭烈皇帝,所以後人又稱劉備為漢昭烈帝。

劉備去世了,這位為了事業不屈不撓奮鬥了一輩子的英雄走了。他沒有完成興複漢室的願望,但他以布衣之身開創了一片基業。

他把自己未盡的事業交給了兒子劉禪和自己的親密戰友諸葛亮。

孔明燈滅萬事休

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成為了他的實際繼承人,他是劉備去世之後,劉禪親政之前蜀漢政權真正的統治者。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諸葛亮是劉備任命的首位顧命大臣,是劉禪的相父,在劉禪繼位之後馬上加封諸葛亮為武鄉侯,享有開府治事的權力,接著又讓諸葛亮兼任益州牧,從此以後蜀漢政權的政事不管大小全部由諸葛亮決定。

諸葛亮主政之後,馬上派鄧芝出使吳國,希望和孫權恢複聯盟關係。最終鄧芝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讓喜歡搞曖昧的孫權徹底和魏國一刀兩斷,重新和蜀漢共譜友誼之花。

恢複與吳國的聯盟關係之後,蜀漢政權重新獲得了比較穩定的外部環境,解除了東部邊境的危險,讓諸葛亮能夠集中力量進行蜀漢政權的內部建設,並且抽出力量來對付北邊的曹魏。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派使者出使蜀漢,要求蜀漢和吳國互相承認,最主要的是要求諸葛亮承認自己的地位。

這時候蜀漢政權內的大部分人都覺得應該直接拒絕孫權,但是諸葛亮從實際出發,力排眾議答應了孫權的要求,承認他的合法地位,從而很好地鞏固了兩國的關係。

在穩定和孫權聯盟關係的同時,諸葛亮還派兵平定了內部的叛亂。他先是平定了黃元、高定的叛亂,然後又親自率軍南征,平定了南中四郡的少數民族叛亂,在這次戰役中諸葛亮還上演了“七擒孟獲”的傳奇故事。

平定南中諸郡之後,諸葛亮還采取了一係列改善民族關係和發展當地生產的積極措施,使得當地社會秩序迅速得到安定,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改善和提高。

諸葛亮班師回成都之後,先後任用李恢、馬忠、張嶷、霍弋等人治理南中,收到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諸葛亮還特別重視恢複和發展經濟,在蜀漢實行輕徭薄賦、勸課農桑、休養生息的政策,大力發展農業生產。

除此之外,他還在轄區內實行了屯田;為了增加糧食產量,他還大力進行水利建設,注重發揮都江堰的作用。對於鹽鐵的生產,他也不放鬆,設置和健全了鹽鐵方麵的管理,並且親自到下麵督察、指導生產。

這些措施使蜀漢的人口迅速增長,經濟實力穩步提高,綜合國力大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