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屋禪師說:“哦,原來隻是一個鼠賊,為什麼不做一次大的呢?”
對方問:“原來我們是同道中人,你一共做了多少次啊?”
石屋禪師回道:“隻有一次而已,但讓我終生受用啊!”
對方急忙問:“在哪裏偷的,能告訴我嗎?”
禪師突然抓住這個青年的胸口問道:“這個你懂嗎?這個是無窮無盡的寶藏,如果你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他,畢生受用不盡。”
一語驚醒夢中人,青年從此改邪歸正並且拜石屋禪師為師,後來成為了有名的禪者。
很多人就像是故事裏的青年一樣,自身貯藏著無窮無盡的寶藏卻不知道,常因圖一時之快,心念一起便誤入歧途。妄失本性的人又怎麼能夠得到永遠的快樂呢?又怎麼能有真正的收獲呢?
大師教化:真正修行的人最要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是否與佛的教誨相應。少批評人,少說是非長短。身口意三業,口業最易犯,往往障礙了自己與大眾的修學。少發議論,心中自然清淨慈悲。“無知”即古人所講的大智若愚,心中有真實的智慧,在修持方麵,永遠精進不退,懈怠墮落就都能離開。
嘩眾取寵讓人儀態盡失
有些人愛玩兒小聰明,其實真正聰明的人總是很低調,因為他們知道,自作聰明隻不過是嘩眾取寵而已。
真正有智慧的人從來不過度虛榮和過度表現,任何時候,他們都知道如何銘心智。
弘一法師身為一代宗師,但一直不忘謙虛自檢,他對自己說:“真正修行人的態度是如癡如呆。我們比古代大德比不上,即民初的先賢也比不上,自以為聰明是劣智,自以為了不起而看不起別人是修道人的大忌。先要知道自己的過失,工夫才能有進步。等覺菩薩還時時刻刻檢點自己的過失,何況我們凡夫,毛病習氣太多太多了。”
大師也曾以故事點化世人不要故作聰明:有兩個寺廟相鄰不遠,一個寺廟的僧人外出辦事時,必定會經過另一個寺廟。每當這個時候,另一個寺廟的僧人總要想辦法出來“鬥法”。
一天早上,一個小沙彌出去辦事,路過另一個寺廟門的時候,這個寺廟裏的和尚攔住了他的去路。
“你要到哪裏去?”和尚問道。
小沙彌回答道:“腳到哪裏,我就到哪裏!”
和尚無話可說,敗下陣來,回去請教自己的師父。
師父告訴他說:“明天你繼續問他,如果他還是這樣回答,那你就說,如果沒有腳的話,你到哪裏去呢?那麼他一定回答不了!”
第二天一早,昨天敗下陣的和尚早早地守候在廟門前。一會兒,昨天那個小沙彌從寺院裏走了出來,和尚急不可耐地衝上前去攔住他,輕蔑地問道:“你要到哪裏去?”
“風走到哪裏,我就到哪裏!”小沙彌不慌不忙地說。
和尚再次語塞,愣在那裏不知如何是好,小沙彌揚長而去,和尚隻好垂頭喪氣地去請教師父。
師父聽了和尚的描述,很不高興,責備道:“你真是太笨了。你為什麼不問他如果沒有風,你到哪裏去?他一定答不出來!如果下次他再隨便編個名目,比如,水到哪裏,我到哪裏。那你就問他:
如果沒有水,你到哪裏?他一定答不出來!”
聽了師父的這番話,和尚高興極了,他心想,明天看你怎麼應付我!
第三天,和尚又早早地等候在寺廟門前,等小沙彌過來後,和尚走上前去問:“你到哪裏去呢?”
小沙彌被糾纏煩了,於是告訴他:“我要到菜場去!”
和尚本來準備了一大堆問題用來刁難小沙彌,可是聽到小沙彌這麼說,和尚傻乎乎地站在那裏無言以對。
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不會無聊地去和別人做沒有任何意義的糾結。
人應該多花一點時間修正自己,提高自己,讓自己的生命得到釋放和解脫。
找到心中盛開的蓮花
滾滾紅塵,能擁有一顆慈悲之心尤為可貴!多一份慈悲心,世間就多一份溫暖。慈悲應存在於每個人心中,讓那份禪意,讓那朵聖潔的蓮花在心中燦爛地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