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學會溝通,溝通與人生同步(2)(1 / 2)

張湯是漢武帝時的一個酷吏,他天生就具備法官的天賦,小的時候在家審判偷東西吃的老鼠,他父親看到他的判決書“視其文辭如老獄吏”,大驚。後來張湯做到了“廷尉”的位置,因其善於揣摩漢武帝的心思,又精於法律條文,根據皇帝的喜好來為嫌疑人羅織或擺脫罪名,因此很受皇帝寵愛。張湯身邊有個秘書叫做魯謁居,他倆私交很好。後來魯謁居被趙王揭發有不法行為,陷入牢獄病死,事情也牽連了魯謁居的弟弟。張湯負責審理此事,但他並不想讓外人知道自己和魯謁居的關係,打算悄悄營救魯謁居的弟弟。因此,在審判的時候假裝不認識他。卻沒想到魯謁居的弟弟不能領會張湯的用意,一怒之下上告到漢武帝。雖然張湯拒不承認,但是漢武帝卻因為發現張湯其他的一些罪狀,認為他犯了欺君之罪將他下獄。而張湯因為在升官過程中得罪人太多,沒人替他說話,至此隻好自殺。如果當時他和魯謁居的弟弟好好溝通,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晉元帝的時候丞相王導的堂兄王敦造反,在保皇派和造反派互相廝殺的時候,王導天天帶著自己的家人到朝堂上謝罪,遇到了當時晉元帝所信任的大臣周顗。於是王導請求周顗代他向皇上求情,並把他全家百口人的性命都拜托在周顗身上,周顗對王導置之不理。但當他朝見晉元帝的時候,卻替王導說了很多好話,力保王導和王敦沒有關係。後來王敦的部隊攻入京城後,王敦準備清除那些對自己不利的朝臣。於是他和王導商量,問他“周顗這人留不留”?王導想起當初自己請求周顗他卻對自己置之不理,就沒說話。在王敦看來,沒說話的意思就是“殺掉他”,於是周顗被斬首。後來王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周顗當時確實幫助過自己,他很後悔,感歎道“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伯仁就是周顗的字)。但是,如果周顗當初和王導好好溝通,怎麼會有如此悲慘的下場?

通過這些故事我們可以看出,溝通的不善會給我們的生活或者命運帶來多大的影響。也許你很善口才,但是卻不懂人際相處;也許你很會做事,但是卻猜不透別人的心理;也許你很有能力,但是卻沒有人賞識。所有的問題都是因為我們缺乏溝通的能力,隻要我們要生活,就需要學會溝通。因為無論你和你的家人,你的愛人,還是你的朋友,都是需要溝通來交流,來維係感情的。溝通無時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海明威說:“每一個人都需要有人和他開誠布公地談心。一個人盡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獨。”當我們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給予對方時,對於對方來說未必不是一種折磨。因此,不懂得溝通的技巧和方法,隻憑個人喜好來與人交流肯定會出現問題的。

王老師是一位輔導高三年級的老師,對教育事業兢兢業業、一絲不苟,隻要是有利於學生的事他都盡力去做。由於學校的需要,重組了一個高考班,並從每個班級中抽調了幾名學生重組成新班級,王老師所負責的班級中的一名同學也被抽調進去。這名同學平時與王老師很親近,學習成績也比較好,而且性格還有些外向。但是當他進入新的班級後,他的表現卻讓新班主任很失望:學習成績明顯下降,精神抑鬱、上課睡覺現象時有發生。這名學生也因此在高考中落榜,高考後不久被送進精神病院。

王老師不相信這是真的,經過了解他才知道,這名學生學習成績的下降、精神抑鬱都是因為王老師當時把它抽調走的原因。這名學生認為“王老師看我不順眼,討厭我”,長期的心理壓抑才導致了後來的結果。王老師看過他幾次,心裏很不是滋味。心想,原本一番好意卻適得其反。就在那一年,王老師申請調離了自己所鍾愛的教育事業,因為他認為自己並不是一個合格的老師,不是一個好老師。

如果當初王老師以平等的方式與他的學生交談,了解對方內心的想法,而不是擅作主張,強加自己的好意,那麼這場慘劇也不會發生。由此可見,溝通不僅影響到我們身邊的人,也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有效地溝通將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精彩。

我們每個人都想把家經營成“天堂”,溝通是必不可少的。夫妻之間,家長與孩子之間,婆媳之間,都需要用溝通來打開對方的心扉,了解對方的內心世界,隻有這樣才會有和睦的家庭。

很多朋友都有這樣的感覺,熱戀時期,新婚的時候,似乎總有說不完的話,可結婚一段時間之後,漸漸覺得話題越來越少,到後來回家都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有時感覺互相是沒話找話說,索然為無味。真的是這樣嗎?當初無話不談的時候都談了哪些話題呢?說沒話題其實隻是借口,關鍵在於心態,是從未意識到雙方之間缺少溝通。不要想當然地認為自己很理解對方,不用問就能知道對方是怎麼想的。試著跟自己的另一半多溝通,你會發現愛人原來並不如自己想象的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