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溝通通常表現為口頭上的交流,因此,正確表達心中的想法才能利於溝通工作的開展。但是,我們卻不難見到有些人心中很有想法卻不知道如何表達,甚至急得抓耳撓腮,而聽者也是一頭霧水;有些人文筆不錯,但是說話卻顛三倒四,缺乏條理性,不能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兩種人都是口才欠佳的表現,如果連自己的想法都不能很好的表達出來,如何進行溝通呢?所以,隻有具備良好的口才才能展現出溝通的魅力。
有一對父子冬天在鎮上賣便壺,父親在南街賣,兒子在北街賣。
沒過多久,兒子的地攤前就來了看貨的人,其中一人看了一會兒,說道:“這便壺大了些。”兒子馬上接過話茬:“大了好哇!裝的尿多。”這人聽了立刻麵露慍色,扭頭離去。
在南街的父親同樣遇到了類似的情況。當他聽到一個老人自言自語說“這便壺大了些”後,馬上笑著輕聲地接了一句:“大是大了些,可您想想,冬天夜長啊!”好幾個圍觀的顧客聽罷,也都會意地點了點頭,繼而掏錢買走了便壺。
父子兩人在一個鎮上做同一種生意,結果迥異,原因就在於口才的表達上。我們不能說兒子的話說得不對,他是實話實說,但不可否認,他的話說得水平欠佳,粗俗的語言難以入耳,讓人聽了很不舒服。便壺本身就是一種不雅的東西,多少含有個人隱私的成分在裏麵。兒子的大實話怎能不讓人感到別扭呢?而父親卻算得上是一個高明的推銷商,他先讚同顧客的話——大了些,以認同的態度拉近顧客的距離,然後又以委婉的話語說“冬天夜長啊”,這句看似離題的話說得實在是好,無絲毫強賣之嫌,卻又富於啟示性。其潛台詞是:冬天天冷夜長,夜解次數多且又怕冷,大便壺正好派上用場。這設身處地的善意提醒,顧客不難明白。賣者說得在理,顧客買下來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心中有想法不錯,但是如何表達的妥妥當當卻是一門技巧,應當做到“有話會說”。所謂的“有話會說”,其中的“會”已經超越了一般的意義,成了一種技巧性的描述,說明某人在工作和生活上已經擁有了一定的成就。同樣的會說話,是指某人能把話說在重點上,話雖然不一定多,但能讓對方聽進去。每個人都想成為會說話的人,會說話是一種本領和技能,是通過後天的學習獲得的。
那些能言善辯的人不是天生就會的,那些有話會說的人也不是具有某種天賦的,他們都是靠後天的學習和長期的練習,才達到這樣的水平。其實,我們也可以試著注意一下平常我們說話的方式和用詞以及語氣和場合等,找到自己的不足,然後有針對性地加以練習和提高,這樣我們的說話能力就會有所改變。
溝通就是交流信息、群策群力
溝通本身就是交流信息,是一種信息的共享形式,尤其是從事不同領域的朋友之間,可以為對方提供完全和他自己專業不同的其他行業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很可能在需要的時候給自己帶來幫助,這就是一種驚喜;溝通更可以打開心裏的枷鎖,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通過交流信息,使對方了解你他所不知道的一麵,從而也就有效地避免了“誤會”的產生。
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溝裏,住著一對老夫妻。
妻子18歲時從外村嫁到丈夫家,兩口子相濡以沫,平靜地生活。
妻子一直遵守著中國婦女的傳統美德,好吃的好穿的都讓給丈夫。
農家人做飯用的是大柴灶,燒出的米飯貼著鍋邊的一圈很硬,叫“飯焦”,中心部分很軟,叫“軟飯”。妻子自從嫁給丈夫的第一天起,總是把第一碗“軟飯”盛給丈夫,而自己卻吃硬硬的“飯焦”。
這個習慣一天也沒有改變過。歲月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過去了,孩子們也長大了,紛紛離開家到外麵更廣闊的天地去謀生,而當初年輕的小夫妻,這時也已成為白發蒼蒼的老人。
有一天,妻子又拿碗給丈夫盛“軟飯”,突然一個念頭在妻子的腦海中閃現:“憑什麼這麼多年我要吃‘飯焦’而他要吃‘軟飯’?
自從我嫁給他到現在,我根本就不知道‘軟飯’到底是什麼滋味!想必一定比‘飯焦’好吃吧,今天我非要親口嚐嚐不可!”於是,妻子把“軟飯”放在自己麵前,而給丈夫盛了一碗“飯焦”。
丈夫看著這碗焦飯直發愣,妻子不無怨憤地對丈夫說:“這麼多年來我總是把好吃的、嫩嫩的‘軟飯’給你吃,而你從來沒有說過一句感謝的話,憑什麼我總是吃‘飯焦’,今天我也要嚐嚐‘軟飯’!”
可是,她沒有想到,丈夫聽了這話突然老淚縱橫:“孩兒他娘,我們下力氣做農活的人從小就愛吃這口‘飯焦’,可是自從你嫁給我之後,每次都給我盛‘軟飯’,我還以為你也愛吃‘飯焦’呢,所以這麼多年一直忍著沒有告訴你。今天,你終於給我盛了一碗‘飯焦’,真是別提多高興了,沒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