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心地聽別人講話,是我們所能給予別人的最大的讚美。傑克·烏弗在《陌生人在愛中》裏寫道:“很少人經得起別人專心聽講所給予的暗示性讚美。”用“心”傾聽,是我們獲得他人信任和好感的最有效方法。
用“心”傾聽,不僅是溝通的必要,更可以提升個人的知識含量和境界。把握重點的傾聽,使你的人生豐富多彩,你將不再囿於一己的狹隘貝殼,而能潛入浩瀚的深海。傾聽使人謙虛,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傾聽使人安寧,你知道了孤獨和苦難並非隻蒞臨了你的屋簷;傾聽使人警醒,你知道了此時此刻有多少大腦在飛速運轉,有多少巧手在翻動不息。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太急於表達自己的意見,以至於忽略了對方在說什麼,從而造成了自說自話的後果。傾聽是要站在對方的立場用心去了解對方的口語與非口語所表達的信息。然後,對聽到的、觀察到的做出適當的反應,讓對方知道你在聽,也讓對方感到受到了尊重。世界上第一等的名人訪問者伊薩克·馬克森認為,許多人不能給人留下很好的印象是因為不注意聽別人講話。“他們太關心自己要講的下一句話,而不打開他的耳朵,人們喜歡善聽者勝於善說者,但是善聽的能力,似乎比其他任何的物質還要少見。”
某人在特定的時刻講了特定的話,隻有當我們心靜如水時才能聽到他的話中之話。許多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他明白所有傾聽的要素,也懂得做出傾聽的姿態。其實呢,他在想著自己待會兒要說的話。他關注的不是述說者,而是他自己。要知道,“佯聽”是很容易露餡的,隻要一開口講話,神遊天外的破綻就敗露了,於是就出現了自說自話的尷尬。這樣反而給人不真誠、虛偽、不尊重對方的感覺。
細心聆聽,知曉對方的弦外之音
人際交往中,與人溝通不僅需要會說更需要會聽。會說是一種能力,會聽則是一種智慧。聽懂對方,在溝通中所發揮的作用與如何表達同等重要。中國人說話比較含蓄、婉轉,常常話裏有話,這不僅是一種高深智慧的顯示,更是人際處世的精明表現。因此,溝通最重要、最關鍵的一條就是要學會聆聽對方的弦外之音。這就要求我們細心領悟與揣摩說話人的意思,倘若聽不出“弦外之音”的人,會被視為智力低下的愚蠢之人。不會察言觀色,等於不知風向便去轉動舵柄,弄不好還會在小風浪中翻了船。
有個女孩的男友生病住院了,有一天說是想喝雞湯。女孩非常高興,男友終於想要吃東西了。一大早,女孩就燉了一鍋雞湯,放進去枸杞子、黃芪之類的補品,燉好後送到病房裏。打開飯盒後,雞湯還是燙的,男友吃得歡天喜地。剛剛吃完,主治醫生推門進來,笑笑說:“好香啊,真讓我想起飯館了。”這位女孩一下子聽出了醫生的話外音,趕緊一邊跟他打招呼,一邊把窗子打開來透風。她的做法非常令主任滿意。最後醫生竟然在病房與其交談很久,不僅聊了她男友的病情,還誇獎她聰明,懂得聽話聽音。
這個女孩是很聰明的,她聽懂了醫生的弦外之音,“讓我想起了飯館”同樣可以理解成“都成飯館了”,為什麼會讓醫生“想起了飯館”呢?正是因為病房裏充滿了雞湯的味道,醫生通過這句話委婉地告訴病人家屬,病房的味道與病房的環境不相符合。這個醫生是聰明的,如果直白會傷到對方,委婉的方式如果對方能夠明白最好不過,即使不能聽懂也不會傷到對方。當然,作為聽者來說就不得不慎重地揣摩對方的話了,如果沒有聽懂或者理解有誤,可能還會以為對方是客套話,反而邀請對方一起吃,這樣就會被對方嘲笑了。
中國有句老話叫:“說話聽聲,鑼鼓聽音。”指的就是要注意對方的弦外之音。聽話,日益成為人們主要交際活動之一,但是聽話卻是一門很有技巧的學問。別人所說的一句話,你就需要考慮到,對方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也能折射他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征。要想很好地與一個人進行溝通,你就必須學會察言觀色,聽出話外之言。
生活中我們不乏會遇到下麵這些情況。
朋友不小心吃掉了你的東西,你發現後很生氣,但是你也許會這麼叫嚷:“是誰吃了我的東西!”朋友一聽就知道你生氣了,但他會這樣說:“對不起,我剛才實在是太餓了,有空請你吃飯好嗎?”我們說話都會講求“話裏有話”,你在沒有證據或者不想搞的氣氛很尷尬時,一般就會采用這種方式來警告對方,弦外之意就是:我知道是你吃了,你還不快點承認!而對方用同樣的“弦外話”既沒有直接說是他偷吃了你的東西,又為他自己挽回了麵子,還維持了你們之間的友誼。他說他實在太餓了,弦外之音就是說他吃了你的東西,並希望你能原諒他。
比如夫妻之間,倘若有天妻子想要周末去逛商場買東西,她會這樣跟你說:“你禮拜天有事嗎?我想去商場買些東西。”而此時,身為丈夫的你就要理解妻子的用意,這是她想讓你陪她一起去。你若把她的話扔在一邊,說你自己的事情,她會很失望。
又比如,富有經驗的主考官麵試時總能聽出一些“言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