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最喜歡問的一句話是:“你找工作時最在乎的是什麼?”看似簡單、輕鬆的一句話卻含有領導者特殊的意圖,他是在考察對方的工作心態。如果對方回答:“我希望追求一份有發展空間的工作。”其實,主考官知道,他的真正意向是希望薪酬更高。如果對方說:“我希望得到一份能全麵展示我的長處的工作。”主考官會感覺他可能在以前的工作中有誌難酬,究竟是何原因他一定會在接著的提問中繼續查找。如果對方說:“我希望在一個氣氛和諧融洽的環境下工作。”
主考官會判斷:他以前的工作單位人際關係複雜,大家各懷鬼胎,互相鉤心鬥角。如果對方說:“我希望付出與所得成正比例,有能力者能脫穎而出。”主考官判斷:可能他以前在激烈的競爭中錯失晉升良機,因而在待遇上不甚滿意。一份好的工作背後,一定有成百的競爭對手在同場較量。可見,聽話和說話確實需要慎重和機警的考慮,隻有聽懂了“弦外之音”才能做出正確的行動。
以上這些案例中類似的弦外之音,我們大家都心照不宣,但另外一些可能你不會太留心。正因為這些疏忽,影響了你的交際能力。所以在與人溝通交往時,一定要時時留心對方的言外之意。
生活中有大量的話不用直接說出來,從話裏帶出來就行了,不能直言的意思更得靠暗示來表達。我們才需要一雙能聽的耳朵,洞察入微,聽出別人的弦外之音。這樣才能更好地跟人溝通,在交流時才能更好地把握對方的意思。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東條英機出任日本首相。此事是秘密決定的,各報記者都很想探聽消息,因此竭力追逐參加會議的大臣采訪,卻一無所獲。
有位記者用心研究了大臣們的心理定勢:誰都不會說出由誰出任首相,假如問題提得巧妙,對方會不自覺地露出某種跡象,從而有可能探得這個秘密。於是,他向一位參加會議的大臣提出一個問題:
“出任首相的人是不是禿子?”
當時,日本首相有三名候選人:一個是禿子,一個是滿頭白發,一個是半禿頂。這個半禿頂的就是東條英機,在這看似無意的閑談中,大臣沒有想到其中暗藏機關,因為他在聽到問題之後,神色有些猶豫,沒有直接回答問題。聰明的記者從這一瞬間的猶豫就推斷出了最後的答案,獲得了獨家新聞。因為對方停頓下來,肯定是在思考:
“半禿頂是否屬於禿子?”
在商場上,有時為了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客戶也會采用類似的手法來探聽虛實。如通過一些不存在的“實事”來進行試探或脅迫,我們稱之為“偽理由”,這時候就看我們的“聽力”如何了!
比如,客戶也許會說:
——“產品確實不錯,但是我還要考慮考慮!”
——“你的產品在別家商店也有,價格還要便宜的多!”
——“另外還有幾家供應商找過我……”
其實,他們所說的這番話都是有弦外之音的,其目的就是希望你再價格上做一些退讓。要判定他們所說的這些是否屬實並不困難,隻需詢問的更具體一些,如對方閃爍其辭那麼就保準是在“詐”你了。
畢竟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溝通離不開言語,因此我們要多多練習“解話”、“接話”的功夫,這不僅可以提高你表達言外之意及傾聽弦外之音的本領,還可以提升自身的個性魅力。
把握時機,爭取溝通的最優效果
孔子曾說,陪君子說話容易有三種失誤:還沒輪到自己說話卻搶先說了,這叫急躁;輪到自己說了卻不說,這叫陰隱;不會察言觀色而說話,這叫瞎子。
孔子的教誨的確值得我們好好領悟和學習,他所指出的三個毛病是我們一般人在溝通時最容易出現的毛病。第一個毛病是急躁而愛出風頭,沒有耐心聽人說話的涵養,在交際場上,這一點尤其致命;第二個毛病是陰隱,該說話的時候不說,給人以城府很深,很陰險的感覺,這種人容易失去朋友;第三個毛病是不長眼睛,說話不看人家的反應,隻顧自己說得痛快,這類人說話不看時機,常常把事辦砸,得罪了人自己還不知道。這三種毛病都是沒有智慧的表現,非常不利於人際間的溝通。
古人雲:“事不見機,必取於辱。”不該開口時說話會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災患,事實證明的確如此。
李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及其後建立封建中央集權的過程中,立下了不少功勞,因而很受秦始皇的重用。又因為李斯參與了“沙丘之謀”,秦二世對他頗為寵信。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後,李斯基於對秦朝統治的忠心,曾多次上書進諫但毫無成效。此時,趙高暗自擔心秦二世了解朝局後會追究自己的責任,同時也想除掉李斯這個朝廷上的唯一障礙。於是,趙高便把矛頭對準了李斯。
趙高對秦二世的性格了如指掌,很快他就想到了一個陷害李斯的絕妙圈套。他先對李斯說:“如今盜賊猖狂,我很想勸諫皇上,但擔心皇上聽不進我的話。”李斯不知是趙高設下的圈套,接著趙高的話就表示自己很想找機會勸諫皇帝。於是,趙高便表示他將負責給李斯創造勸諫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