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的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獲得了美國“推廣簡潔英語運動”組織向他頒發的年度“不知所雲”獎。因為他曾經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談到伊拉克是否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時,說了一段流傳很廣的“名言”:“我一向對尚未發生的事情的有關報道感興趣,因為就像我們都知道的那樣,有一些眾所周知的事情;我們知道一些我們知道的事情,我們不知道很明顯未知的事情;那就是說,我們知道有些事情我們不知道。但也沒有人知道未知的事情——也就是我們不知道的未知的事情。”
這位部長的囉唆功夫可是非常厲害,我們根本就不知道他在說些什麼。如果在人際溝通中我們不希望把對方弄得七竅生煙,我們就應該用最簡潔最直接的方式告訴對方。隻有那些自信心不足的人,在說話之前才喜歡解釋一番,然後才表達自己的觀點。結果常常讓人煩不勝煩,反而使溝通走向負效益。這種拐彎抹角的交流方式,對於人際溝通來說顯然是失敗的。
2.清晰明了,通俗易懂
話要說的觀點明確、條理清晰、通俗易懂才能讓別人深有同感,從而有利於溝通工作的開展。但是很多人在說話時卻不能做到這點,他們會在一句話中出現幾個中心觀點,或者思維混亂,或者語言玄虛難懂,這樣無形中就拉遠了雙方的心理距離。
我們都知道《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他之所以能夠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力說服秦軍退兵,就是得益於他的演說精短而清晰,說得有理有據,讓人找不到不能信服的理由。
要讓別人接納並信服,就不能故弄玄虛,而要讓別人很容易就明白。托爾斯泰說過:“人的智慧越是深奧,其表達想法的語言就越簡單。”
林肯有一次向人們解說,為什麼自己喜歡用通俗平易的文字,他說:“記得我小時候,如果有人對我講話而我不懂,我就常常生氣,在我一生中,我再不能想起還有什麼能夠使我更生氣的,我還記得小時候每當別人和我父親談了一夜的話,我回到我的寢室中,就要不停地踱著,花了不少的時光去想使我不明白的話。當我要思索一件事的時候,即使我想去睡了,也是睡不著,必把那件事想出之後,才能入睡。但是,即使想出了,還不能認為滿足,還得再三地想,把這件事用通俗平易的字句講出來,使不論那一個孩子聽了都能夠明白,這差不多成為我的一種嗜好了。”
林肯就是這樣,常常花了幾小時去思索一件事情,當他思索出來之後,還得把思索出的三句話中,揀一句最好的說出來。但是,為什麼很多人大都不能把一件最普通的事理,說得十分明白易懂,為了徹底讓別人了解,還要反複解釋呢?美國一位政治家柏籌安說:“如果你自己還沒明了那個問題,你絕對無法使人家來明了那個問題;反之,你對這個問題越是認識得清楚,你把這問題傳達到人家的心裏也越是容易。”所以,要表達清楚你的意思的最好方法,就是先讓自己弄懂你想要解釋的問題。
3.獨特的表達
能夠表達清楚當然難能可貴,但是如果表達得更為穩妥、與眾不同則能發揮出溝通的效果。同樣的話,表達的方式不同,效果也自然不一樣。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麵對希特勒的進攻,英國節節敗退、人心惶惶,士兵士氣低沉。當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覺得有必要做一場演講來激勵士兵的士氣,挽救國家的命運。
丘吉爾拄著拐杖,戴著草帽,慢步走向講台,先把草帽放在講台上,然後從左到右橫掃了整個軍營,說:“永不放棄!”然後又從右到左橫掃了整個軍營,說:“永不放棄!”當時整個軍營鴉雀無聲,連一根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可以聽到。然後他又從左到右橫掃了一次整個軍營,加大音量說:“永不放棄,永不放棄,永不放棄,永不放棄!”整個軍營都興奮起來,歡呼聲淹沒了整個軍營。此後英國連連打敗了德國希特勒的進攻。
這就是丘吉爾最著名的演講,世界上最震撼的演講,同時也是世界上最短的演講。丘吉爾正是通過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表達了除了自己的觀點,更震撼了人心、鼓舞了士氣。在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這種簡潔明晰的表達方式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謹慎周密,細節表述做到位
兩位推銷員向顧客們推銷商品,她們推銷的是同一款產品——襪子。第一位推銷員隨手拿起一隻襪子,緊接著她又拿起打火機,在襪子下麵輕快晃動,火苗穿過襪子,而襪子未受到損傷,顧客們看得都驚奇不已。在她一番介紹之後,襪子在顧客手中傳看。一位顧客要拿打火機再試試,急得推銷員趕忙補充說:“襪子並不是燒不著,我隻是證明它的透氣性好。”最後大家終於明白怎麼回事了,襪子的質量沒得說,但當時的氣氛明顯地影響了顧客的消費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