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兩人溝通的過程中,聽者應當在對方說話時看著對方,表示關注;當自己變成說者發表意見的時候不宜再迎視對方的目光,除非兩人關係已密切到了可直接“以目傳情”。當你說完最後一句話時,才應當將目光移到對方的眼睛上,這是在表示一種詢問“你認為我的話對嗎”?或者暗示對方“現在該輪到你講了”。這一點,在國家領導人的外交會晤中就得到體現和驗證,這就是對話溝通中眼神的運用技巧。
當然,在人們交往或銷售的過程中,彼此之間的注視還因人的地位和自信而異。推銷學家在一次實驗中,讓兩個互不相識的女大學生共同討論問題。事先,這位推銷學家對其中一個說,她的交談對象是個研究生,同時卻告知另一個人說,她的交談對象是個高考多次落第的中學生。觀察結果,自以為自己地位高的女學生,在聽和說的過程中都充滿自信地不住地凝視對方,而自以為地位低的女學生說話就很少注視對方。在日常生活中能觀察到,往往主動者更多地注視對方,而被動者較少迎視對方的目光。
交流時的眼神是談話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目光散亂,無論你的用詞多麼講究,都會給人留下不自信或沒有誠意的印象。前任中國駐法國大使、現任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先生,提到過一個關於目光交流的小事例。有一次他去拜會某個國家的議員,會談完畢,那位議員說:“我們能夠成為好朋友。因為一看你的眼神,我就知道你很真誠。”有時候,一個眼神勝過很多話語。
正是因為這種原因,克拉克說:“我花了很長時間訓練我的學生用眼睛來與人溝通。為了讓他們有更多的實踐機會,我把他們每兩個人分成一組,然後告訴他們,當你發表演說時,眼睛要注視著對方,語氣裏要帶有更多的強調成分、加入更多的感情色彩。如果這時你的眼睛看著別處或盯著地板,那就說明你對自己所說的話並不確信,或者你說的可能根本就不是事實。我還告訴他們,我聽說如果眼睛不停地往左上方瞟的話,就說明你正在撒謊。我經常訓練他們兩個人一組互相對話,讓他們逐漸意識到,用眼睛看著對方說話是非常有效的。”克拉克的訓練方法不僅適用在學生間的溝通交流中,對於那些還不懂得運用眼神來提升自己信心的人來說,這確實是一個值得嚐試和學習的方法。
目光的接觸和眼神的交流在溝通中還有另外一層意義。每個人應該都有這麼一種經曆,我們應當都還記得自己上學時期的情形,隻要我們用眼睛盯著老師,就根本就走不了神。但是,如果我們盯著我們前邊同學的後腦勺或自己的鉛筆,那就很容易走神了,但是隻要一看著老師,我們馬上就能回過神來。這就是目光接觸的意義所在,它能夠使你更注意傾聽對方的話,這樣不僅有利於溝通的進行,更是對別人的尊重。否則,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你很可能不知道對方究竟說了些什麼,因為你已經開小差了。
反過來說,當對方在溝通過程中沒有把精力放在這上麵,我們可以用一些特殊的技巧來吸引對方的注意力,迫使對方注視你。這樣,就可以讓對方跟著你的思路走下去。
學會使用眼神來進行溝通,這樣的話,我也能更清楚更深入地了解到他們的想法,而他們也不用擔心如果說錯話會有什麼後果了,因為眼神是發不出聲音,但是卻又是最真實,最直接的表達方式。也正因為此,我們得出了這麼一個結論:“無論我們和周圍的人用什麼方式交流,也不管我們表達的內容是什麼,我們肯定會對那些用眼神和我們溝通的人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回應。”眼神構成了彼此的交流。
表情,一個人內心的真實寫照
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艾伯特·梅瑞賓他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溝通公式:溝通的總效果=7%的語言+38%的聲音+55%的表情。
由此可見,麵部表情在人際溝通過程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人類的各種情感都可以非常靈敏的通過麵部表情反映出來,顯示出當前人物的情緒狀態,“喜怒形於色”就是這個道理。在人際溝通中,來自麵部表情的信息更容易為人們所理解和察覺,它是人們理解對方情緒狀態最有效的一種途徑,是非語言溝通中最豐富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