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要具有敢於報道負麵新聞的勇氣
被譽為“掃黑記者先鋒”的新華社資深記者楊明,在提到一封封恐嚇信、威脅電話之後,心中裝的仍然是正義和強烈的責任感。他毅然頂住各方麵的壓力,深入“假球、黑哨”的最前線進行深度報道,靠的就是一種責任、一種使命、一種過人的勇氣。類似的例子還有,昔日風光無限的馬家軍,因1998年作家趙瑜主筆的《馬家軍調查》出版,而受到了社會的質疑。作家大膽揭露了馬家軍隊員讓人觸目驚心的處境,盡管導致了與馬俊仁的一場官司,但這種敢於報道負麵新聞的勇氣,是值得欽佩的。
7.要了解受眾的精神需求
黨和國家要求新聞工作要堅持“三貼近”,搞好“三服務”,這是新世紀、新階段加強和改進新聞工作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增強報紙的針對性、時效性,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效途徑。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其中核心是貼近群眾,“三服務”的重要內涵是當為人民群眾服好務。說來說去,群眾就是報紙雜誌的讀者,群眾就是廣播的聽眾,群眾就是電視的觀眾,一句話,群眾就是媒體的受眾。
目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的特定曆史階段,優化民生新聞報道結構,應力求在前瞻性、貼近性、服務性上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資訊解讀,提供更多、更廣、更深的資訊視野和冷暖情懷,這樣的新聞才是平民百姓真正需要和關心的,才能真正滿足公眾對信息的需求和對知情權、話語權的渴求。新聞報道要抓住領導關心、百姓關注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及時捕捉那些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時政、體育、娛樂的新聞,挖掘其與民生的深層關係,把民生新聞與政務新聞、工作報道有機地結合起來,注意從百姓的視角采寫編輯,才能突出服務性、時效性、貼近性。
當前新聞報道普遍存在庸俗化、媚俗化傾向,拉大了媒體與讀者之間的距離。真正能贏得受眾尊重的是那些百姓喜聞樂見的新聞媒體,或者說能體現濃厚人文氣息的新聞作品。所以新聞工作者們應該自覺倡導人文精神,迎合大眾百姓的胃口,塑造社會正義和良知的形象,促進我國新聞事業健康發展。
鳳凰衛視近年來異軍突起風靡大陸,成就的取得與其人文關懷的主導傾向是密不可分的。鳳凰台的新聞報道打破了以往新聞中隻見事不見人的呆板模式,真正做到以人為本,關注新聞事件中的人物。其人文關懷的表現在於發現人的價值,尊重人的價值,張揚人的價值,最大限度地尊重民眾的知情權,盡可能多地把新聞傳遞給大眾,把客觀事實展現給社會,鏡頭總是盡可能地瞄準民眾關注的焦點。
再比如,《環球時報》一直是最受讀者歡迎的報紙之一。該報從過去的周一刊發展到現在的周五刊,恰恰反映了廣大讀者對貴報的需求。通過調查顯示,新聞記者的體育報道讓眾多讀者總是感到意猶未盡,於是該對體育的報道天天都有,且文章的視角獨特,不人雲亦雲,非常有針對性。例如2006年冬奧會,很多報紙都做了跟蹤報道,認為中國隊至少能拿五塊金牌,讀者也抱了很大希望,但結果卻相差甚遠。而《環球時報》連續幾天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和評述,指出了中國隊的差距和希望所在,讀者看了很服氣。
目前體育報道中還出現了一種武俠式報道的形式,在語言上模仿武俠小說,比如稱運動員為“武林高手”“掌門人”等。這也正是出於迎合受眾口味的一種做法。現代社會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種“武俠情結”,把體育報道和武俠相結合,正是借助於這種武俠情結,使新聞報道更易於受眾接收,並通過這種激烈、新穎的語言方式,刺激受眾的神經,吸引受眾的眼球,使體育報道顯得更加興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