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體育新聞從業人員素質(4)(2 / 2)

8.報道中要滲透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脫胎於歐洲中世紀的人文主義,它是作為歐洲中世紀神學的對立物而產生的,它要求把人、人性從封建神學的迷信中解放出來,反對野蠻、愚昧與迷信的世界觀,提倡人的個性發展與思想解放。人文關懷強調“以人為本,關注人的生存狀態和社會權益,特別關心貼近人的精神層麵的問題”。它頌揚理性,崇尚知識,歌頌人的智慧和力量,讚美人性的完美和崇高,大力倡導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享受者。人文關懷的核心是對人的精神價值的重視以及對人性的根本關懷。

新聞傳播活動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新聞學說到底是人學,新聞的傳者、受者都是人,其報道的信息也都是由人的活動所引起的某種變動。所以,新聞的發展離不開對人的關注。在我們為大眾傳媒的人文關懷傾向歡欣鼓舞的時候,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仍有很多的新聞報道與人文關懷的理念背道而馳。在新聞報道中,“人”性關懷和人格尊嚴一直是個突出的問題。在新聞實踐中由於對“人”的忽視而製造的“無人新聞”比比皆是。當然,這裏的意思並不是說新聞裏完全沒有人的存在,而是說新聞中缺少一種真正的人文主義關懷,缺少一種對人的命運、情感、生存狀態等真正的體貼、關心、重視乃至思考。體育新聞報道也是如此,人們會看到,當運動員因某種原因而意外失利時,記者的采訪要求卻是“請談談你失利後的感想”。

與其他領域的新聞報道相比,體育新聞媒體更加關注明星動向,追蹤選手的活動。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你不能說它不重視“人”,你也不能說它不關心“人”,但是他們的的確確又是在漠視人的感受,傷害人的情感。它名為有情,實則無情,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對人的“戕害”更間接、更隱蔽,危險性更大。

比如,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每當中國運動員摘金奪銀之時,我們的新聞記者便蜂擁而上,不管不顧地要求選手們做媒體想做的事情。例如,乒乓球男雙馬琳、陳玘奪金後,一位央視記者在第一時間衝了上去,先是拿出陳玘母親的一封家書,非要陳玘拆開來看,然後一個勁兒地讓陳玘對媽媽說兩句,觀眾都看得出陳玘不是健談的那種,記者卻十分執著,直到陳玘尷尬地說了兩遍“謝謝媽媽”,方才罷休。

在冼東妹奪得冠軍後,記者采訪教練,居然問“你們放棄了親情,值得嗎?”教練當時就哭了,背過身半天也沒再回答。女排姑娘奪冠後,現場記者問王麗娜:“我想你這是最後一次進我們的國家隊了吧?”這種問話其實都是對采訪對象的一種傷害,而記者可能全然不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采訪,正是記者一直以來隻注重新聞效益,而缺乏人文關懷的結果。

奧運冠軍劉翔曾經說過,在衝過終點的那一刻及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已經精疲力竭,腦子一片空白,甚至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這就是運動員此時此刻的真實感受,而我們的記者卻非要在這個時刻從他們的口裏“掏”出些什麼豪言壯語。看到熒屏上的劉翔有一句沒一句、上氣不接下氣的斷言碎語,觀眾會從心底呐喊,別再折磨劉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