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建構與解構(1 / 3)

九、建構與解構

1.人類文明其實也可以看作一個不斷建構的曆史過程

為什麼這樣說呢?(1)曆史既有階段,建構不可避免曆史具有階段性,這是無須爭論的事實,無論東西南北,概莫能外。因為曆史有階段,在一個特定的階段,就需要特別的建構。以西方而論,古希臘時代需要建構,不建構怎麼會有古希臘哲學,古希臘建築,古希臘政治,古希臘軍事,一句話,古希臘文明。畢竟文明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神明賜與的,也不是頭腦中固有的。文明是一種創造,這種創造就一個曆史階段而言,就是一個建構的過程。從人類的五種居住建築為例。人類經曆過洞穴居住階段,巢房居住階段,草屋居住階段,磚瓦房屋居住階段,水泥鋼筋居住階段,還有正在初露苗頭的環保居住的理念與實驗。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特定目標,特定規範,特定功能,特定環境和特定機製,這些內容,從曆史的長期發展看,就是建構內容。建構不止於建築一個領域,當然也不止於古希臘一個時代,任何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建構要求,中國古代曆史,經過了多少朝代,雖然改朝換代不等於社會的發展發生革命性變化,但改朝之時、總需要新建立一套完整的社會製度、其中包括政治製度、司法製度、行政製度、區域製度、稅賦製度、習俗製度與文化製度,等等。這些建製過程,也可以看作是建構過程,從具體的內容上理解就是建製,從曆史的階段角度看成就是建構。曆史建構,可以成為文明的居所,以便讓特定的曆史文明在這居所中不斷完善,不斷成熟。(2)組織既成結構,建構理所當然我在前麵“因素與結構”一事中說過,任何事物都可以理解成為一個特定的結構,文明既是一個結構,社會也是一個結構,人體既是一個結構,思維還是一個結構。結構是有內在聯係的。人類可能對很多結構的內在聯係至今不能明了。100年後還可能無法明了,但結構即在,其內在聯係必在,人類不了解它,隻說明人類的文明能力還需要提高,但那種內在聯係,至少在邏輯上可以推斷其必定存在。文明既是結構形態存在,那麼一切創造,就都可以理解為是建構。比如人的姓名,姓名是有結構的,或者說,隻有在相應的結構中,這個姓氏才能得以存在,才能得以理解。中國人的名字,姓在前麵而名在後,西方的名字姓在後而名在前。毛澤東,毛在前,是姓,澤東是名,在後。卡爾?馬克思,卡爾在前,是名,馬克思在後,是姓。如果將毛澤東的名字套到西方人的姓氏結構中,人們就會讀誤解,沒有相應的文化解釋,必然錯將其姓名顛倒,反之也是一樣。即使有一準確的文化解釋,有時對方理解起來還是困難。所以現在一些體育運動項目,運動員的名字作拚音時,幹脆就把姓擺在後麵,而把名擺在前麵,Li Ming,拚成Ming Li,姚明拚成Mingyao。名字雖然顛倒,對方反倒容易明白。不說兩種姓氏係統,單就中國的姓氏而言,也有一個建構過程。我們讀先秦書,知道百裏奚的兒子叫孟明視。百裏奚既姓百裏,孟明視也該姓百裏,他又沒有過繼給別人,也沒有尊皇帝的姓——孟明視那個時代還沒皇帝這種稱謂呢!他為什麼叫孟明視呢?彼時的姓氏稱謂,還不像後世那麼嚴格,視是其名,孟明是他的號,以號為名,乃是當時的一種習慣。但到東漢時代就沒有這樣的情況了,雖然還有孟薑女哭長城這樣的傳說,不過是古之遺風而已。中國士人的姓氏結構,十分複雜,其最成熟的表現,是每個人不僅有姓有名還要有字。而且同輩兄弟之間是要排序的,既不不但同姓,而且名字中間有一個相同的字,或者相同的偏旁部首。孔姓為天下第一姓,自是代代相傳,現在人們覺見的,昭字是一輩,憲字是一輩,慶字是一輩,繁字是一輩,祥字又是一輩。而且孔、孟一家,不論何時何地,問名使知其輩份。孔祥熙雖是巨富,卻是小字輩,孟繁貴比他年輕不少,卻是他的“老前輩”。孔孟家族姓氏是一種排法,《紅樓夢》中賈家男人的姓名又是一種排法。賈寶玉的祖父是代字輩,他祖父名賈代善,那一代的代字排行。代善、代化為同輩兄弟。從他父親起,以單字為名,為著區分輩份,凡那一輩的,名字上都有一個“攵”作偏傍,如賈璉的父親,名賈赦,賈珍的父親名賈敬。寶玉這一輩,姓名上都有一個“王”字旁,賈珍、賈璉、賈珠,莫不如是。再下一代的名字中則有一個“艸”字頭,賈蓉、賈薔、賈芸、賈芹,盡皆如此。這也是一種文化。朱元璋得天下,他大約是相信五行相生之說的,所以從他的兒輩起,按著五行相生的順序,給自己的後代排序。他的兒子輩都是“木”字旁,長子朱標,未及皇位而死,四子朱棣,就是後來的永樂帝。兒子以木字旁作名,木能生火,孫子輩就是火字旁排序,建文帝名朱允炆,炆有“火”,明仁宗為朱高熾,名中也有“火”。但看來火與火有不同,前邊的火燒的是自己,後邊的火燒的是別人,再下一輩火能生土,即朱高熾的兒子就叫朱瞻基,基是有土的。土能生金,朱瞻基的兒子叫朱祁鎮。但他這名又不怎麼樣,中間還當過一陣俘虜。而他弟弟祁鈺又不怎麼樣,雖然做了一會子皇帝,終於還是讓他哥哥把位子又奪了回去。金能生水,所以朱祁鎮的兒子叫朱見深,水能生木,他兒子叫朱祐樘。至此,木、火、土、金、水,轉了一周有餘,以下照此辦理,不再例舉。看朱元璋的意思,是要千秋萬代,把皇位家傳下去的。然而怎麼可能。所以到了朱由檢那兒,就生不出火來了,來了個煙消火滅,他本人也吊死在煤山,但作為一種姓名文化的存在,也可以算是一個不錯的例子。(3)追求既成目標,建構勢在必行人類既要發展,追求既有小目標,也有大目標。小目標從屬於大目標,如果說,小目標隻是一種創造,那麼,大目標就是一種建構。一個人辦公司,辦公司是個大目標,為了實現這大目標,就要注冊,就要為大公司取名,就要準備資金,就要選擇項目,就要找合夥人或代理人,就要招工,就要建立相應的規章製度,就要有會計核算,就要有辦公地點,就要和方方麵麵建立聯係,等等。這些具體內容好像並不相幹,其目的都是為一個總的目標服務。從整體上看,這所有內容的確認過程,也正是一個建構過程。又如你想成為一名作家,筆頭子沒點功夫,怕是不行。因為作家吃的就是碼字的飯。沒有一個好的思路也不行,有了好的思路,沒點敘事藝術,還不行,就是有了敘事藝術,沒有創造性也不行,於是七岔八岔,就為一個作家的存在提出了結構性要求。完成這個結構性要求就是建構,建構得好的,可能一舉而成名,完成的不好的,還需繼續改進。改進了半輩子還不過如此,趁早改行。因為你缺乏作家的條件,好像蓋房子一樣“建構”了半天,還是一所破房子,與其如此,不如換個職業,就住別人蓋的好房子好了。其意若曰:既然自己不善烹調,又何妨去飯莊飯店,當個美食專家。總而言之,建構是文明的必經之路。不管它的未來如何,就現實而立,唯有建構才能生存。

2.曆史精神的建構可以成為人生的支點

人類改造世界,需要工具,人類認世界,也需要工具,不過這後一種工具主要是精神工具。人類發明這工具,又用這工具看待世界,分析世界,與世界建立相應的關係。這工具在今天看來,可能是合理的,也可能是不合理的,雖然不合今人之理卻合古人之理——他們相信它,甚至可以說,他們創造了它且迷信它,他們認為自己創造崇拜物。但是在相應的曆史時期,不但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這種精神工具,也曾經曆過圖騰時期,神學時期,哲學時期,理性時期,科學時期,乃至信念時代。但這些分期不是那麼嚴格的,在不同的地域,或有多少之差,或有前後之別。大體說來,人類最早與世界打交道的方式是建立“崇拜”和“禁忌”。這個時期時間很長,內容繁多,但方式單一,無論中、西,概莫能外。概而言之,就是圖騰崇拜時期。圖騰崇拜,即根據自己部落的經曆與經驗,確立自己的崇拜的神靈。這神靈可能是自然現象,也可能是某種野生動物,但多數對人是有危害或有大危害的。人類與人相處,對它們既有懼怕,又有敬畏,還有不甘心。於是,一方麵要與之周旋到底,另一方麵,又情不自禁地建立起對他們的信仰與崇拜,並把它們畫下來,簡而稱之,就是圖騰。能列入圖騰的,有雷、電、熊、虎、獅、蛇等。圖騰崇拜在今天看來,隻是一個迷信,但在當時,卻有巨大的作用。它既可以建立崇拜者的信心,又可以為他們提供人類特有的精神庇護所。同時,又因為這圖騰的建構,發明相應的儀式,創造相應的語言,進而確立人與神的關係,而且因這人與神的關係又進一步改善和升華了人與人的關係。圖騰是一種建構,雖然它本身並不列科學,都是人類認識的改變世界的一個重要的支點。神學時期,也是一種精神建構時期,不過它比圖騰時代或類似的時代,要文明多了。神學時期,是有係統的信仰時期。如果說,圖騰崇拜是完全無條件的信仰,那麼,神學時期,則是有邏輯、有傳統、有想像、有文化的具有高度精神內涵的信仰形式。信仰本身是沒有邏輯的,比如對上帝萬能這個命題,不能進行邏輯分析,一分析,信仰就不真誠了。因為分析固然不等於懷疑,卻很容易走向懷疑。信仰是全身心的投入,神說如此,就是如此,信而仰之,絕對如此。誰說不是如此,都有可能成為異教徒的。神學也不是科學,但神學同樣是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個支點,佛教如此,基督教如此,其他宗教也是如此。但中國的情況有所不同。中國曆史上從來不是宗教國家,雖有宗教,沒有高到可以和皇帝平起平坐的地位。中國的官學是儒學,儒學不是宗教而是禮教,但禮教擔負起一部分本應由宗教擔負的責任。例如祭天祭祖,都屬於此類。儒學加道教、佛學,中國古代社會也形成自己獨特的組織形態。這形態在2000多年的時間內,始終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無論神學還是儒學,現在看來都不算科學。雖然都不算是科學,在曆史上卻少不了它們。在我看來,中國古代史,至少自漢到清這一段漫長的曆史,完全可以稱之為儒學時代,西方最晚自君子坦丁大帝開始,直到文藝複興運動取得勝利這一段也完全可以稱之為基督教時代。哲學也是一種建構,卻是比神學理性得多,科學得多的一種有關認識理念與認識方式的建構。這建構,在古希臘時代,已有重大的創造,在中國的先秦時期也有眾多的貢獻——諸子百家,雖未必真有百家,就算二三十家,影響也夠大了。這兩個時代,都是哲學與思想極其活躍的時代,但後來都為另一種文化形態所封閉或者說所壟斷了。哲學的再次勃然興起,在西方,已是文藝複興時代後的事情了,尤其是歐洲十七世紀的理性主義時代,更是巨星迭出、流派崛起。歐洲大陸的笛卡爾,可以說是西方近代哲學的奠基者,完全可以稱之為開基立典式的人物。英國經驗主義的始祖培根,則可以稱為西方近代哲學的先聲,洛克則是經驗主義的開拓者,貝克萊也是一位大師級人物,休謨則是經驗主義的極端發展者,並成為歐洲哲學的曆史轉折點,而完成這轉折的則是偉大的康德。西方人說,在歐洲近代哲學史的殿堂上,應該供奉七位神明,這七位神明就是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洛克、貝克萊、休漠和康德。七位大師,七種方法,前三位均稱為大陸理性主義,但他們的方法,其實不同。其後三位,同為經驗主義的代表,所使用的方法也不同,康德綜合前者,又有發明,所使用的方法還不同。雖然方法不同,但這些方法,都成為人類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有力工具,對人類曆史的發展,尤其對人類哲學、人類智慧、人類精神和人類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方法,在今天看來,也都有它的不足之處。雖不足卻有益,它的曆史價值與作用,可以用前麵提到的“牛頓效應”,“基因效應”等方法去解釋。哲學方法,約略等於科學方法——至少在認識論上是如此,人類開始使用哲學作為認識世界的基本工具時, 這個時代就是理性時代了。還有科學時代。科學時代,在中國曆史上未曾見。在西方,前有哥白尼時代,後有伽利略時代,又有牛頓時代,還有達爾文時代,再加上愛因斯坦——玻爾時代。科學方法不是萬能的,這一點,本書的第一章即已反複說明。但科學方法作為抗拒和打破神學統治的最有力的武器,也作為啟迪和引導哲學思維的最有力的工具,其曆史作用,不容輕視。科學方法不是萬能的,但在那些特定的時代,它們確實起到了哲學性的認識作用。人們開始用科學的方法認識世界,例如用哥白尼的方式去懷疑神學世界,用牛頓的方式認識理性世界,用達爾文方式去認識人類曆史與未來,用愛因斯坦——玻爾的方式創造和改造哲學。曆史證明,這些認識,不無偏差,但對促進人類的認識能力與認識深度方麵確實發揮了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從這個角度說,人類認識社會,認識自然,認識自身,都是一個不斷構建的曆史過程,而且其建構的精神對象,往往又成為人類認識社會、自然和人類本身的有效的工具,雖然這些工具不是永遠有效的。這一點,稍後再談。人認識世界,總是需要工具的,盡管這工具在今天看來,有時不免可笑:人認識世界,總是需要工具的,因為人類的發展與建構也會永無止境——隻要有人類存在著。

3.曆史滿足律、文明必在律與社會平衡態

曆史滿足律、文明必在律與社會平衡態,三者相互關聯,甚至可以說,三者說的其實是一件事,隻是角度不同。曆史滿足律,說的是曆史的發展必須滿足的條件:文明必在律說的是凡文明必定會存在,必定會傳播;社會平衡態說的是文明發展的最佳結構形態。先從曆史滿足律談起。曆史滿足律屬於結構或建構觀點之一種。不滿足,就要建構,不滿足又不建構,就會影響文明的提升和社會的健康。曆史滿足律一般指的是一個曆史時代。以中國儒學時代而論,儒學時代的發展,需要滿足種種最基本的條件。確立小農經濟基礎,是第一個滿足;確立中央集權製和皇權的近乎絕對的權威,是第二個滿足;廢除分封製,確立郡縣製是第三個滿足;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是第四個滿足;確立儒學的唯一官學地位,是第五個滿足。五大滿足——且論這五大滿足,是缺一不可的,秦始皇焚書坑儒,路走錯了,所以秦運不長。劉邦分封諸侯,為社會埋下後患,路又走錯了,雖有諸多原因,結果還是不好。不但導致了功臣被殺,而且造成劉氏一門的骨肉相殘。這都說明,一個曆史階段,它的需求是有規律可尋的。你違背這規律或不能滿足這規律,就會受到懲罰,直到你找到這規律,承認這規律,並滿足了它的要求為止。文明必在律,也是本人的一個歸納。文明必在,是就文明的發展與傳播而言的。人類曆史上,曾經曆封閉時代,又進入開放時代,縱然封閉時代,也無法封閉一切,那些重大的人類文明成果,任憑你用什麼方式封閉,都是封閉不住的,任憑你用什麼理由拒絕,也都是難以拒絕的。文明必在,無可阻擋,阻擋的結果,隻能有害於阻擋者,如不是有害於他本人,一定會有害於這民族,這國家。文明必在,首先是科學技術發明。以電為例,電不是中國人發明的,但科學沒有國界,中國人有權享受這人類的文明成果。如果你死不享受,那就蠢了。如果你硬不享受,而且還有無限的理由,那就更蠢了。又如鐵路,鐵路也不是中國人的創造,但它既屬“文明”就會“必在”。發明鐵路的歐洲人可以建鐵路,沒有發明鐵路的美洲、亞洲、非洲人,都可以建鐵路,說“可以”都不對,說“必然”才對,這個就是文明必在。文明必在,首指科學,但不限於科學,一切好的東西——文明的東西,都將必在。民主好,民主必在;人權好,人權必在;自由好,自由必在;幸福好,幸福必在。你不要說,我堂堂文明古國,什麼沒見過。文明古國不假,一古就比美國多了好幾千年。但曆史雖長,對民主卻十分陌生,對人權更十分陌生,對自由還十分陌生。從三皇五帝到“文化大革命”,中國人享受過一天民主嗎?享受過一天人權嗎?享受過一天自由嗎?沒有。但它既為文明,一定要傳播,不因為你是文明古國就不向你傳播,也不因為你自認為高人一等,就不向你傳播。最佳選擇,是歡迎傳播,虛心求教。最差的辦法,是拒絕傳播,頑抗到底。頑抗到底,有啥好處?啥好處也無。隻能是愚昧而已。文明必在,積極的態度,就是打開國門。不但自己走出去,而且主動請進來。由此想到WTO。WTO是專管經濟之門的,這門不打開,或者進門的門坎太高,人家就不接納你。WTO也是一種文明形式,因為它是文明形式,所以它也有必在的特性。總是關在門外,不但失去了發展的機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會失去文明陽光的普照。社會平衡態,在我的《貧與富》以及別的書中,也曾討論過的。但在這個地方,尤有討論的必要。社會平衡態,是一種最優的發展態勢。社會既是一個結構,或者說,人類建構社會,就是希望文明,希望它發展迅速,但發展需要平衡,平衡則發展快,反之,則阻力大。平衡的內容很多,要而言之,包括政治與經濟的平衡,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平衡,地域間的平衡,貧富間的平衡,各階層分配的平衡尤其是貧富間的分配平衡,社會管理體製與社會基礎的平衡,社會發展理念與發展現實的平衡,民族平衡,文學、藝術與經濟發展的平衡,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的平衡,教育與社會發展的平衡,城、鄉關係的平衡,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的平衡,社會保障製度與市場經濟發展階段的平衡,國際關係的平衡,等等。社會平衡態,絕對的平衡是沒有的,但相對的平衡是必須的。嚴重失衡,就會造成社會混亂,這一點,也為多少曆史現實所證明,現在仍為社會現實所證明。

4.畸形建構與建構的畸形化

畸形建構與建構的畸形化屬於兩個範疇,前一個範疇是“走錯路”了後一個範疇是“過了時”了。換一句話說,前一個範疇的錯誤,是錯在方向上,路根本就沒走對,後一個錯誤是錯在時態上,因為落後曆史,所以文不對題。先說畸形建構。人類建構自己的曆史,但這些建構不能總是正確的,其中有失誤,也有嚴重失誤,那些特別嚴重的失誤,還會對人類造成罪惡和傷害。失誤在所難免,但有具體失誤,局部失誤與結構失誤的區別。建構的失誤常常表現為結構性失誤,這樣的失誤——如果可以用失誤來概括的話,那後果也是極其嚴重的。造成建構失誤的最重要的原因包括三個方麵,這三個方麵,也可以稱為三種類型的畸形。其一,權力畸形。權力畸形,通俗地說,就是權力無限擴張,不受約束。權力這東西,本來就是個怪物。千縛萬束,還會傷人,一旦不受約束,必成大害。有人說,專製時代,權力難以約束,其實這是從結局講的。從過程看,權力還會受約束,隻不過,約束權力的不是如民主時代那樣,靠民主政治,靠製衡機製去約束它,而是靠禮教,靠道德規範,靠為君之道,靠內部組織設計與安排去約束它——就如同中國古代清明時代的那種樣子。中國古代皇帝中,那些有作為或者有大作為的皇帝,大部分都能虛心納諫,而且不胡作非為。雖然他貴為一國之君,但聽得進或大體上聽得進不同的意見。有些意見,盡管讓他們很難堪,很沒麵子,但還是能接受。這樣的皇帝中,劉邦是一個,劉秀是一個,唐太宗是一個,宋太祖是一個。劉邦號稱“豁達大度,從諫如流”。唐太宗手下有一位魏征,更是犯顏直諫,不給皇帝留情麵。趙匡胤的影響不如這二位,但他和趙普的關係,也可以看成是一對模範君臣,臣子敢諫,帝王能聽,來來往往,避免了不少過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東漢的新君劉秀,也是一位能聽取不同意見的人物,其儒雅之風,更越過乃祖多矣。他稱帝之後,希望嚴光能出來為朝廷服務,但嚴子陵拒不受詔,於是他寫了一封給嚴子陵的書信,那信寫得端的是好:古大有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鴻氣 鴻業,若涉者冰,譬之瘡瘠,須杖而行。若綺裏不少高皇,奈何於陵少朕哉!箕山穎水之風,非朕之所敢望。雖貴為帝王,又有謙謙君子之風,切切故人之意,然而,風度不失,風範自在。這樣的皇帝若非大有為之君,亦國家之幸也。而那些昏君、暴君,總嫌自己的權力小,總疑心別人對自己缺乏忠誠,於是,今日疑張,明日疑李,疑張還是要殺人,疑李又要滅門,把個國家弄得烏煙瘴氣,雞犬不寧——輕則雞犬不寧,重則雞犬不留。項羽一把火,把阿房宮變為焦土,董卓一把火把長安變成廢墟,孫皓殺人無度,石虎如狼如虎……中國曆朝曆代這樣的昏君暴君,奸臣逆臣都不乏其人,這樣昏暴之君,狂妄之臣,正是亡國害民之種。即使那些大有作為的皇帝,如果對權力不加限製,同樣會給社會帶來禍害。秦始皇可謂大有作為,然而,他手裏權力過大,而且為所欲為,雖然本人十分勤政,但那也架不住他今日修阿房,明日修驪山陵,後日修長城,這樣無休無止勞民傷財的大舉動,秦始皇一死,天下大亂,雖有二世趙高的責任,但那惡根子,還在秦始皇身上。漢武帝同樣也是大有作為之君,但他同樣對手中的權力缺乏自覺,缺乏約束。雖然他繼承的乃是一個極為富足的王朝,但伐匈奴的軍費與人力傷亡,也使這龐大的王朝不堪重負。而他的迷信與奢侈,更加速了王朝的內部矛盾與財政的緊張。到頭來,他連自己的兒子也不信任了,孫子也關進監獄了,對寵愛的妃子也不專心了,把一個好端端的王朝弄得充滿了血腥之氣。兩漢王朝,中國古來第一大強盛時代,然而武帝死後不久,這王朝就進入急劇衰落之期,到了漢元帝時,已經很難收拾了。權力不加約束,無論什麼時代都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情。為著使這權力不受約束而再行新的建構,可謂過莫大焉,害莫大焉,罪莫大焉。其二,軍力畸形。需要國家的管理,不能沒有軍隊,就算國家可以不要軍隊了,但還需要警察。等到這一切強力組成都成為多餘的時候,那就是人類的大同世界了。國家需要軍隊,但軍隊不能過於龐大。有軍隊就需要軍費,但軍費所占比例不能過高。軍隊過於膨脹,軍費居高不下,都屬於畸形狀態。這種狀況呈惡性發展或者長期不能改變,必成為國家之害,文明之害。最近的例子,蘇聯可算一個。蘇聯的經濟基礎比中國好得多,蘇聯的綜合國力,也曾在世界上排名前列。冷戰時期,隻有蘇、美兩個超級大國,似乎蘇聯完全有能力在軍事上與美國抗衡。那些老牌強國,如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在它之後,隻能屬於二流國家。然而,蘇聯的軍費開支過大,國家財政負擔過重。而蘇聯的經濟實力,不但大大弱於美國,而且落後於英、法、德、日這樣的發達國家。加上計劃經濟體製等各方麵的原因,外表強大的蘇聯,實際上已成為內裏中幹的蘇聯。外強而中幹,好像參天大樹,但樹幹空了,樹根傷了,雖然架式還在,內裏已經腐敗不堪。到了這個時候,改革就是揭開蓋子,揭開蓋子是何等危險,不改革等於捂住蓋子,而蓋子最終是捂不住的。於是處在兩難境地的蘇聯,終於一朝風雨,頃刻解體。伊拉克也是這樣的情況。伊拉克盛產石油,單這一項就可以使它成為一個富有的國家。但薩達姆政權,雖然富有,卻窮兵黷武,先與伊朗惡戰八年,又出兵侵略科威特,硬要把科威特變成自己的一個省。其結果,是偷雞未成蝕把米,既給科威特這樣的鄰國造成巨大的災難,也使自己經受國際社會的製裁,更弄得國民日益貧困,國家日益孤立。不但沒能以武力征服他人,反而成了武力的受害者。窮兵黷武,任何民族與國家都不會有好結果。所以軍力畸形,看似好事,實則壞事,這樣的建構,就是走錯了方向。更可怕的是權力與軍力狼狽為奸,這種情況尤其罕見,伊拉克其實就屬於這種情況。想當初希特勒法西主義和日本軍國主義也屬於這種情況。這兩種權力的畸形,其影響更大,其後果更壞,不但害人,而且害己。希特勒所作所為,不但給世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也使德國人蒙受了巨大的苦難。權力與軍力的相互勾結,很快就會成為社會的怪胎。他們的權力不再受半點約束,而他們對待人民的辦法,就是謊言、流氓加屠殺。希特勒起家,沒有先鋒隊的幫助是不可能的,而他的一步步走向“強大”又走向滅亡,沒有黨衛軍的支持也是不可能的。這很容易使了解中國曆史的人想到明代的東廠和錦衣衛,想到明清兩代的文字獄,想到腥風血雨中奮死掙紮的東林黨人,文明的人類,醒悟的人類,不肯輕易忘記曆史教訓的人類,一定要把握往自己手裏的權力,不把它交給少數人,而要把它牢牢置於民主體製的管理之下。其三,財力畸化。財力畸化,即社會的畸貧畸富。這個問題其實與其他兩個畸化有直接關係。但凡一個權力受到約束的國家,就不太容易出現畸貧畸富現象,而一個權力不受約束的國家,皇帝本人既不受約束,那麼他就很難約束自己的官吏與親隨。我們中國人獨在這方麵有特別的敏感與智慧,別看我們在科學研究方麵,常常日夜顛倒,黑白不分,但表現在揣測上峰意圖方麵,都是神通廣大,無所不能。沒有竊聽器都能“聽”到宮室密語,沒有望遠鏡也可以“看”到幕後交易。於是上行下效,“腐敗”的傳播特快。而且我要特別說明的是,不要以為貧富不均隻是別人的事,我們這裏一切,都安好自在,沒的挑剔,中國大陸貧富不均的情況 ,現在已經到了很嚴重的程度,種種表現,不一而足。例之一,中國的富人,常常是一夜致富,而一夜致富的人當中,又有相當多的人屬於權力致富。他們本人縱然不是權力者,但他們的上級卻與權力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中國的富人中,房地產商是一大塊。而這一大塊,很多不是靠自己的經營而致富的,而是靠批地致富的。隻要批給你一塊好地,包你一夜之間,便成為百萬富翁。這樣的事實,可謂無省無之。中國的富人中,靠外貿起家的又是一大塊,這一塊,也和權力相關。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內,隻憑一個批文,就是巨大的財富,有了這個批文,同樣一夜之間,會讓你成為百萬富翁,這樣的事實,同樣不勝枚舉。中國的富人中,還有一部分是靠貸款起家的。中國的貸款,不是僅靠經濟業績或企業信用就可以解決的。明明你的業績很好,還貸能力也沒問題,但你沒有關係,或者關係不硬,就是不貸給你,看你有什麼辦法。相反,明明你是個“空手套白狼”的貨色,但一旦有聯係,就不怕銀行不貸款給你。而且這貸款往往不是小數目,這貸款既已到手,你也不用考慮還不還的問題,花銀行的款就和自己的錢毫無二致。於是什麼敗類也會成為百萬富翁,這樣的事,同樣不算少見。中國的富人中,還有些隱形階層。他在政府中居官久了,財源不多。一方麵為著精減——即政府消腫,一方麵又要給他一個好位置,就算回報。於是調到一個大公司,例如調到銀行或保險公司這樣的大公司。上任伊始,一要房子,二要長錢。房子要最好的,比當政府官員時還要氣派。錢要多多的,更是當政府官員時想都想不到的。於是位子一動,黃金萬兩,這樣的事也是多有。一塊地,一個批件,一次貸款或一個位子就能使人富,而且一富而不可收拾。這樣的情況世界少見,至少在西方發達國家是很難想象的。一方麵是畸富、暴富,一方麵又是畸貧。何為畸貧,改革30年,還沒有脫貧的就是畸貧。——還是程度之貧,絕對的貧。二是同在一個城市,人家都富了,因為有個好爸爸,想當局長當局長,想當市長當市長。你沒個好爸爸,上山下鄉,你是跑不了的,回城安置又是最晚的,工作是最難找的,結婚也是不順利的,到了五十多歲,二次下崗了,收入也就一個月五六百元,房子也就一二十米,若有個天災人禍,真是難以為繼。回首半生,可說比竇娥還冤。這個,也是畸貧。畸貧畸富的建構形式,也是錯誤的建構方式,雖然受益者滿心高興,未受益者卻要牢騷滿腹,受害者還會叫苦連天。表現在輿論上,是受害者有意見,未受益者有意見,受益者還要,“賊喊抓賊”更有意見。昨日(2001年2月5日)《北京晚報》有一篇蘇子洋先生寫的“觀潮論”——鐵路為啥“宰窮人”。覺得他寫得十分之好。文章說:今年春運期間,火車票漲價引起一片非議聲。人們之所以對這種“趁火打劫”式的漲價表示不滿,是因為這種漲價不僅僅是一個社會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道德問題。文章又說:我相信,即使是傻子也知道春運期間的大部分乘客絕對不是先富起來的那部分人——這部分富人早從天上飛了,在地上跑的當然是那些辛辛苦苦在城裏打了一年工的民工。所謂民工潮,其實就是中國的農民背井離鄉去城裏掙點零花錢,人流之勢如潮水,足以證明中國的農民還不富。鐵路趁他們每年往返一次之機大幅漲價,無異是“宰”了窮人一刀。而“宰”了窮人一刀的行業,正是國家壟斷性經營企業,我想,這企業的責任,其實也就是政府的責任。畸形建構,方向錯了,若不知錯而改,必定後患無窮再說建構的畸形化。建構的畸形化,是一個曆史的範疇——就是說它原本不算畸形,因為時代變了,它不再適應時代的需要了,因而成為畸形。一個小孩子,穿兒童服裝,不算“畸形”。但他長大了,長成十八九歲的小夥子或者大姑娘,還讓他或她穿童裝,就“畸形”了,畸形必然產生矛盾,如果不是解決這矛盾,廢止畸形,而是你越矛盾,我越和你過不去,那就更畸形化了。化來化去,終於引發社會危機。和平方式既然不能奏效,暴力方式成為唯一選擇。臘八粥不能解決問題,看看飛機火箭的威力如何。畸形化在人類曆史屢見不鮮,西方中世紀的文明最後走上了畸形道路,美國南方的蓄奴製度最後也走上了畸形化道路,中國的曆朝曆代,尤其是那些壽命長久的王朝,差不多最後都走上了畸形化道路。從中國儒學時代的總體上看,先秦時期,儒學是第一家顯學,雖然不是鋒芒畢露,畢竟不是複古的學問,雖然它有某些複古的主張,但那形勢更近乎西方的保守主義。保守主義,不是倒退主義,它隻是更喜歡現狀,更容易產生對時光的美好回憶。儒學在戰國時代,未交好運,但它似有存在根據所以,雖經150多年戰爭時代的洗禮,它的影響不小反大。因為它的影響不小反大,所以秦始皇才要遏止它的發展勢頭,怕它成為後來的威脅,於是焚書坑儒。儒學直到漢武帝時代才真正交上好運。到這時,400年時間過去了。但對儒經儒典的學習和研究,還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取得新的曆史性突破。儒學時代,建構是龐大的,複雜的,係統的,影響也是深遠的。我一直認為,中國在小農經濟這個曆史階段,取得了人類可能取得的最好的成就,這不但是中國文化的成功,也是一代一代曆史文化建構的成功。單從它的建構結構而言,我在1989年寫的一本書中,把它歸納為十二個特征,八種結構和八個範疇。特征、結構與範疇,加在一起,就可以看作是中國儒學時代的建構過程與結果。但這樣談內容,太多了,不便。單以其中的八種結構而論,又可以組成一個統一的大結構。現在看來,這樣的結構分析,還有些道理。這八種結構形態是:A官、土、家、德,以官為本;B士、農、工、商,以農為本;C儒、道、佛,以儒為本;D禮、刑、利,以禮為本;E漢夷一體,以土為本;F士、俗分合,以經為本;G家、族、男、女,以家為本;H德、智、體、美,以德為本。八種結構,合為一體,好不牢固,好不堅實,中國儒學時代,能取得那麼巨大的曆史性成就,與這結構固然相關。中國自16世紀開始,與世界主要是與西方的發展速度產生巨大差距,也與此息息相關。可見一個美好的結構,無論它有多麼美好,它總是屬於曆史這個範疇。既屬於曆史這個範疇,它既會走向興盛,也會走向衰落,所謂病可治,而老不可治,人活百歲也是死,活百歲固然很好,唯有老是扛不住的,既“扛”不住老,又怎能扛住死呢?中國儒學時代的八種結構,自有它的曆史依據在,但曆史發展了,基礎動搖了,後來基礎又破壞了,猶如釜底抽薪,薪都沒了,火從何來?但統治者不能順應曆史的要求,拚死命拉住這古老的建構不放,甚至還為它加磚加瓦。好像一堵危牆,已經危險了,搖搖晃晃,搖搖欲墜,你還要再磚上加瓦,瓦上加磚,不覺越壘越高,越高越險,終於使這大廈不堪重負,轟然倒下。中國古來的八種結構,以當時的標準看,正是八種建構的成功,而從世界近現代的文明看,卻又有了八大缺陷。缺陷者何?A官、土、家、德——以官為本,以官為本,缺少民主;B士、農、工、商——以農為本,以農為本,缺少工、商;C儒、道、佛——以儒為本,以儒為本,缺少平等;D禮、刑、利——以禮為本,以禮為本,缺少法製;E漢夷一體——以土為本,以土為本,缺少開放;F士、俗分合——以經為本,以經為本,缺少自由;G家、族、男、女——以家為本,以家為本,缺少人性;H德、智、體、美——以德為本,以德為本,缺少科學。建構的畸形化到了如此地步,這結構是非徹底改道不行了。借用一句昔日的老話:橫在中國麵前的道路,隻有兩條:一條是變革,一條是死亡,死亡不屬於中國。死亡既不屬於中國,建構新的現代化的社會文明結構,就是中國人義不容辭的曆史性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