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胃腸病患者的飲食療法(5)(2 / 3)

溫陽散寒止痛。適用於陽虛寒盛而致胃腹寒痛、腹痛嘔吐。

刀豆子粥

【原料】

刀豆子10克,薑3片,粳米50克,紅糖適量。

【製作】

刀豆子、生薑煎汁,去渣,加入粳米煮成稀粥,調入紅糖即成。

【功效】

溫胃散寒,和胃降逆。適用於胃寒呃逆。

蘆根竹茹粥

【原料】

鮮蘆根100~150克,竹茹30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

【製作】

將鮮蘆根洗淨,切成小段,與竹茹同煎,取汁去渣,入粳米同煮粥,粥欲熟時加入白糖稍煮即可(粥宜稀薄)。

【功效】

清熱除煩,生津止吐。適用於胃熱嘔吐或呃逆不止及一切高熱引起的口渴心煩。

【注意】

胃寒嘔吐及呃逆者不宜用。

丁香柿蒂粥

【原料】

丁香3克,柿蒂10克,黨參12克,生薑3片,粳米100克,紅糖適量。

【製作】

將上藥放入砂鍋煎煮,取汁去渣,再加淘淨的粳米煮粥,粥將熟時加入紅糖調勻即成。

【功效】

益氣溫中,祛寒降逆。適用於胃中虛寒所致的呃逆、嘔吐、口淡、食少、脘悶胸痞。

【注意】

胃熱所致呃逆嘔吐者忌用。

枳殼白及粥

【原料】

枳殼、白及各15克,糯米100克,大棗5顆,蜂蜜25克。

【製作】

先煎枳殼、白及,取汁去渣,再加入糯米、大棗、蜂蜜同煎至粥熟。

【功效】

益胃生肌,止血,行氣,止痛。適用於胃、十二指腸潰瘍疼痛、腹脹,或上消化道出血、肺結核、支氣管擴張咯血。

【注意】

不得與附子粥、烏頭粥同食。

土豆粥

【原料】

新鮮土豆250克(不去皮),蜂蜜適量。

【製作】

將土豆切碎,用水煮至土豆成粥狀即可,放入蜂蜜調勻。

【功效】

緩急止痛。適用於男子酒後傷絡而致胃脘隱痛不適。

【說明】

土豆有和中調胃、益氣健脾等功效,不但營養豐富全麵,而且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可減輕胃酸等對潰瘍麵的侵蝕,有利於潰瘍的愈合。

參芪山蓮粥

【原料】

黨參、黃芪各10克,山藥、蓮子各15克,大棗5顆,糯米100克,冰糖適量。

【製作】

1.黨參、黃芪分別洗淨,同裝於紗布袋中,紮緊袋口;山藥、蓮子洗淨,瀝幹;大棗去核。

2.糯米淘淨,加水1000毫升,大火燒開後加入山藥、蓮子、大棗和藥袋,轉小火慢熬成粥,取出藥袋,下冰糖即可。

【功效】

補氣健脾,升提固脫。適用於脾胃氣虛而致胃下垂、消瘦乏力等。

鯽魚黃芪粥

【原料】

黃芪15克,鯽魚1條(約250克),粳米100克,薑、香油、鹽、味精各適量。

【製作】

1.鯽魚刮鱗去鰓,剖腹去雜洗淨;黃芪洗淨,加水300毫升,煎半小時,去渣收取濃汁。

2.粳米淘淨,加水800毫升,大火燒開後,加入鯽魚和薑絲,轉用小火慢熬成粥,下黃芪汁、味精、鹽、香油調勻。

【功效】

益氣溫中。適用於脾胃虛寒而致胃下垂、腸易激綜合征等。

幹薑花椒粥

【原料】

幹薑5片,高良薑4克,花椒3克,粳米100克,紅糖15克。

【製作】

將幹薑、高良薑、花椒洗淨,以白淨的紗布袋盛之,與淘洗淨的粳米同加清水煮沸,30分鍾後取出藥袋,煮至粥成,調入紅糖。

【功效】

暖胃散寒,溫中止痛。適用於脾胃虛寒而致心腹冷痛、嘔吐、呃逆、口吐清水、腸鳴腹瀉等症。

【宜忌】

內有實熱者不宜服,陰虛內熱者忌服,不宜冷服。

胃腸病麵點

鮮薑蒸蛋

【原料】

雞蛋2個,鮮薑10克,紅糖、醋各適量。

【製作】

1.鍋置火上,倒入開水,加紅糖和少許醋。鮮薑洗淨,用刀拍鬆,也放入鍋中,煮5分鍾,撿出薑塊,晾涼備用。

2.將雞蛋磕入盆中攪散,再加入晾涼的薑糖水攪勻,然後入籠蒸10分鍾即可。

【功效】

鮮嫩可口,營養豐富。適用於脾胃虛寒而致腹痛嘔吐等症。

蘿卜米粉糕

【原料】

粳米粉、糯米粉各250克,白蘿卜1千克,香腸、臘肉、魚肉、熟芝麻、雞蛋、香菜、蔥、鹽、味精、胡椒粉、香油各適量。

【製作】

1.將糯米粉、粳米粉拌勻,再加清水拌和成米漿備用。白蘿卜洗淨,去皮後切成絲。香腸、臘肉切成粒。蔥、香菜切碎。雞蛋攤成蛋皮,切成絲。魚肉斬成魚蓉,加適量水和鹽攪拌上勁。

2.鍋內放清水適量,加香腸、臘肉、蘿卜絲、鹽、味精、胡椒粉,燒沸後放魚蓉、香油,再倒入米漿中拌勻。在盤裏或飯盒內刷油後,將米漿倒入,上籠在沸水鍋上用大火蒸30分鍾。揭蓋後把蛋皮絲、蔥花、香菜末撒在麵上,出籠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