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9章 停會議拒絕苛條 徇外情頒行禁令(2)(2 / 2)

代理公使莊景珂,得了此信,立即電達政府。仿佛小兒得餅情形。政府也道他是改變風頭,可望軟化。哪知過了八九日,即由駐京日使,送達公文至外交部,略言:“近來北京多散布傳單,不是說膠州亡,就是說山東亡,此種論調,傳播各省,煽動四處人民,實行排斥日貨,應請注意!”並指外交委員林長民,有故意煽惑人民的嫌疑,亦與邦交有礙等語。林長民聞知消息,不得不呈請辭職,就是政府亦隻好勉徇所請,特下令示禁道:

近日京師及外省各處,輒有集眾遊行演說,散布傳單情事,始因青島問題,發為激切言論,繼則群言汜濫,多軼範圍,而不逞之徒,複借端構煽,淆惑人心,於地方治安,關係至巨。值此時局艱屯,國家為重,政府責任所在,對內則應悉心保衛,以期維持公共安寧,對外尤宜先事預防,不使發生意外紛擾。著責成京外該管文武長官,剴切曉諭,嚴密稽察。如再有前項情事,務當悉力製止。其不服製止者,應即依法逮辦,以遏亂萌。京師為首善之區,尤應注重,前已令飭該管長官等認真防弭,著即恪遵辦理。倘奉行不力,或有疏虞,職責攸歸,不能曲為寬假也!此令。

越數日,又有一令,宣示青島案情,並為曹、章、陸三人,洗刷前愆。文雲:

國步艱難,外交至重,一切國際待遇,當悉準於公法,京外各處,散布傳單,集眾演說,前經明令申禁。此等舉動,悉由青島問題而起,而群情激切,乃有嫉視日人、抵製日貨之宣言,外損邦交,內隳威信,殊堪慨喟。抑知青島問題,固肇始於前清光緒年間,德國借口曹州教案,始而強力占據,繼乃訂約租借。歐戰開始,英、日軍隊攻占青島,其時我國,尚未加入戰團,猶賴多方磋議,得以縮小戰區,聲明還付。迨民國四年,發生中日交涉,我政府悉力堅持,至最後通牒,始與訂立新約,於是有交還膠澳之換文。至濟順、高徐借款合同,與青島交涉截然兩事,該合同規定線路,得以協議變更,又有撤退日軍,撤廢民政署之互換條件,其非認許繼續德國權利,顯然可見。曹汝霖迭任外交財政,陸宗輿、章宗祥等,先後任駐日公使,各能盡維持補救之力,案牘具在,無難複按,在國人不明真相,致滋誤會,無足深責。惟值人心浮動,不逞之徒,易於煽惑,自應剴切宣示,俾釋群疑。凡我國人,須知外交繁重,責在當局,政府於此中利害,熟思審處,視國人為尤切,在國人惟當持以鎮靜,勿事驚疑。倘舉動稍涉矜張,轉恐貽患國家,適乖本旨。所有關於保衛治安事項,京外各該長官,自應遵照迭次明令,切實辦理,仍著隨時曉導,鹹使周知!此令。

這令一下,更與全國人士的心理,大相反背,國民怎肯服從命令,統做了仗馬寒蟬?政府卻還要三令五申,促使各校學生,即日上課。正是:

民氣寧堪常受抑?學潮從此又生波。

欲知政府諭令學生諸詞,且至下回錄述。

自政黨二字,出現於前清之季,於是世人反以朋黨為美談,甲有黨,乙亦有黨,丙丁戊無不有黨,黨愈多而意見愈歧,語言愈雜,欲其互相通融,各泯猜忌,豈不難哉?觀南北兩派之會議,俱各挾一黨見以來,朱代表雖有求和之意,而安福黨人,從旁牽掣,烏足語和?南方之所以痛嫉者,即為安福派,安福不去,和必無望,此八條苛約之所以出現也。夫和議既歸無效,則魯案當然不能解決。曹、章、陸三人,固安福派之旁係也,彼既親日,日人亦何憚而不恃強?借交還之美名,迫中央之諭禁,毋乃更巧為侮弄乎?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