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2章 乘俄亂徐樹錚籌邊 拒德約陸征祥通電(1)(1 / 2)

卻說錢能訓辭去總理,當由徐總統下令照準,其餘閣員,亦曾連帶辭職,徐總統卻不加批答,且令財政總長龔心湛,代任國務總理。所有內務總長一職,本由錢能訓兼職,此時錢亦辭免,因特使司法總長朱深兼署,此外俱仍舊貫。惟幣製局總裁陸宗輿,既已免去,後任乃是李思浩。大學校長蔡元培,不願回京,改任胡仁源署理。內外風潮,總算少平。駐京英法日意美五國公使,以為風潮少靖,正當把上海的和會,繼續進行,特由英使朱爾典氏,作為五國總代表,向徐政府提出說帖雲:

茲由英、法、日本、意、美五國公使,對於上海和會停頓,致生中國國內糾葛,遲緩解決之情,深係不平之念,故擬聲明其所希望,重行開會,以使會議之舉,可以盡前妥為了結之意。查雙方之目的,現既彼此說明,則似可早達於與各方公平,及與中國並國民共同利益相宜解決之方法,此時未及其時,而各本公使望無論何方麵,必不以何方法而允重開戰事。各國公使陳述此意時,並欲向中國國民及政府,聲明其各本國政府與各本國國民存友睦良好之忱,且對於中國能恢複統一國內和好之狀。並中國政府能完全施行其欲達國民普遍幸福所組織之權。屆時各本國政府及國民,當必滿意歡迎也。

徐總統接著說帖,免不得長歎數聲。看官須知徐總統本意,原是極端求和,不過因總代表朱啟鈐,赴滬數月,毫無頭緒,雖由南方不肯讓步,終致無成,就中亦為安福派作梗,陰受牽製,所以老徐聞到“議和”二字,不能不一再唏噓。安福作梗,已見一百七回中。安福派中的首領,名目上為段合肥,實是小徐背後捉刀,獨力造成。故一個徐樹錚,實足概括安福全部。徐樹錚的意見,欲派選本係中人,作為議和總代表,故當和議停頓後,即密囑心腹,向總統府中進言,老徐含糊答應。及五國公使說帖,遞入總統府,遂使老徐躊躇再四,默思派一別員,仍歸無效,不若將計就計,使安福係中推舉一人,叫他前去一試,如能妥協和議,原是不必說了,否則亦使他親嚐艱苦,免得橫生枝節,多來饒舌。當下授意段派,即令推薦妥員。偏有一位眾議院議長王揖唐,願當此任,徐總統毫不遲疑,即派令南下。

徐樹錚又因南北停戰,無從逞威,段合肥又不得秉政,內乏奧援,必且失職,乃更想出一條大名目來,居然欲效漢終軍請纓故事。自從民國二年,俄人嗾使外蒙獨立,迫我承認,中國政府因內亂未平,不遑兼顧,隻好放棄一部分主權,聽令自治,事見前文。蹉跎至四五年,雖尚有駐庫辦事員住著,但已徒有虛名,不能監製外蒙。外蒙惟借俄人為援,抵抗中國。至俄國革命,已失保護外蒙的能力,西伯利亞一帶,亂黨蜂起,且屢與外蒙為難,外蒙王公,頗悔從前錯誤,複思內向。小徐得了此信,樂得趁這機會,博取功勞,乃即呈入條陳,自請防邊。徐總統以小徐好事,在內多患,還是調他出去,較為安靜,因即準如所請,特令為西北籌邊使。這西北籌邊使的官名,乃是民國以來所創見,當時議定籌邊使職權,頒行如下:

(一)政府因規劃西北邊務,並振興各地方事業,特設西北籌邊使。

(二)西北籌邊使,由大總統特任,籌辦西北各地方交通,墾牧,林礦,硝鹽,商業,教育,兵衛事宜。所有派駐該地各軍隊,統歸節製指揮。

關於前項事宜,都護使應商承籌邊使襄助一切,其邊事長官佐理員等,應並受節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