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和諧管理:容人(1 / 3)

大海之所以為大,就在於有容乃大。心胸寬廣,心容天下事,是一個人的成功姿態。

人才是成功的最重要資本,隻有廣攬賢才,知人善任,才能成就大業。以指揮大師的胸襟和技巧,對各類人才兼容並蓄,給其位,足其利,因人而用,形成中西合壁的用人模式,才能奏響大贏家的凱歌。

※學會移情

管理者必須從自己做起,對下麵的人投入真誠的熱情。

興趣他人的興趣

一個好的管理者對被管理者需要考慮到兩個方麵,一是他們在工作中對什麼東西最感興趣,二是工作之餘他們感興趣的是什麼。如果被管理者的工作興趣不能得到保持,那麼他們的工作動力很快就會消失。

作為管理者,你除了了解他們的興趣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從他們身上找到令你產生興趣的地方。這對你溝通與被管理者的關係,共同完成你們的目標具有很大的幫助。如果你不主動對被管理者感興趣,他們就會受到抑製,他們工作的目標範圍也就相當狹窄,他們所做的工作與公司希望他們該做的兩者之間的差別會越來越大。如果你不主動對他們感興趣,他們的工作績效會大大降低。他們認為你並不承認他們的價值,並不認可他們所做的一切。

相反,有些被管理者則難於處理。他們認為如果你過多地對其工作充滿興趣,是一種幹涉,他們希望單獨呆在一邊工作。當然這種人還是少見的,大多數人歡迎你對他們充滿興趣,甚至以此為榮。一個好的管理者應該能夠根據被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的表現來判斷他們的興趣範圍。如果僅僅是在被管理者中走動一下,檢查一下他們的工作情況,或裝出一付對他們有興趣的樣子,這種行為是帶有欺騙性的。一旦被管理者發現這一點,他們會認為你根本不相信他們,或者對他們的能力缺乏信心。最重要的一點是,你要真正對每個被管理者的工作充滿興趣,在他們需要幫助之時伸出援助之手,如某位被管理者生活中遇到困難,感情上遭受打擊,技術上出現某個問題,或者與某個被管理者無法相處等,如果你能幫助他們解決這些問題,那他們會感激不盡,並試圖在工作之中極力回報於你。

對被管理者充滿興趣,你們就可以創造一種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氣氛。你可以幫助他們,反過來他們也可以幫助你。與被管理者坐在一起,對他們所做的事情真。已充滿興趣,與他們談論所碰到的各種問題,找出他們對工作最有興趣的東西及他們各人的喜好。你也可以通過被管理者的平常表現發現其中某些興趣特點,如他們在辦公室或工廠的各種工作關係,他們與誰談話,與誰一起共進午餐,給誰打電話等。你還可以了解他們對別的部門的工作情況有何看法,盡力發現被管理者感到哪些東西約束了他們,你如何可以幫助他們等。作為管理者,你也應該同時關。動被管理者的個人生活與事業,弄清他們是否碰到什麼問題,如他們的工作條件,他們所使用的工作設備、工作手冊,或與其他部門的關係等。了解他們有什麼目標,將來有何打算等。

對被管理者充滿興趣,你將能從他們那兒學到很多東西,掌握很多信息。當情況變化時,你就能夠處於一種有利之勢,以作出一些合理的決定。同時,激發被管理者的工作興趣,這也是你要做的一個重要方麵。你可以向他們介紹整個公司或其他部門的情況,鼓勵他們認識公司中的更多被管理者,而不僅限於本部門,你還可以給他們提供更多的訓練機會,如鼓勵被管理者直接與顧客或供應商見麵。旅遊,也是提高被管理者工作興趣的一個辦法。你也可以讓被管理者感到他們所做的一切對整個公司具有獨特的貢獻,這樣會增加他們的工作興趣和動力。對大多數人來講,如果他們的工作能被管理者所認可,那他們會將事情做得更好。

因此,作為管理者,你應該經常走出自己的辦公室,投入到被管理者之中,對周圍所發生的一切真正充滿興趣,這樣,你會發現自己終有所獲。

不計前嫌

丘吉爾曾有一段名言,他說:“沒有永久的敵人,也沒有永久的朋友,有的隻是永久的利益。”他的一生都在奉行著這一句話,在用人上也是如此。丘吉爾作為保守黨的一名議員,曆來非常敵視工黨的政策綱領,但他執政時卻重用了工黨管理者艾德禮,自由黨也有一批人士進入了內閣。更值得人們稱道的,他在保守黨內部,對前首相張伯倫出沒有以個人恩怨作為尺度去處理他們的關係。他不計前嫌,很好地團結了他們,顯示出他的寬廣胸懷和嫻熟的用人之術。

張伯倫在擔任英國首相期間曾再三阻礙丘吉爾進入政府,他們的政見不合,特別是在對外政策上存在著很大的分歧。

法西斯德國對西歐的入侵、標誌著張伯倫的“綏靖政策”的破產。1939年9月3日,在英國人民和政界人士的強大壓力下,張伯倫政府不得不對德宣戰,丘吉爾也終於鹹了內閣的一員。但是張伯倫與丘吉爾二人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張伯倫愈來愈受到英國上下的強烈指責。

在對政府的信任投票中,張伯倫遭到了慘敗。投票結果表明政府必須辭職。社會輿論讚成丘吉爾管理者政府。

然而,出人意料之外的是,在丘吉爾主持組建政府過程中,丘吉爾堅持要讓張伯倫擔任下院管理者兼樞密院院長。為了國家的最高利益,丘吉爾決定留用張伯倫,他認識到,保守黨在下院所占的席位比其他各黨加在一起還多120餘席,張伯倫是他們推選的管理者。在自己對他們進行了多年的批評而且往往是嚴厲的譴責之後,取張伯倫而代之,這對於他們黨中的許多人來說必然是非常不愉快的。接受丘吉爾當首相,令他們許多人感到痛苦。隻有自己的新政府繼續重用張伯倫,才能贏得這些人的支持。

後來的事實證明,丘吉爾安排張伯倫入閣是一個非常英明的決策。張伯倫雖然是推行綏靖政策等的代表人物,而當他意識到他的綏靖政策給國家帶來的巨大災難時,他並沒有利用自己在保守黨的管理者地位刁難丘吉爾,而是以反對法西斯戰爭事業的大局為重,竭力做好自己份內之事,對丘吉爾起到了極大的配合作用。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貢問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作為終生奉行不渝的法則呢?”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裏的恕是凡事替別人著想的意思。其意是,自己不喜歡做的事,不要加在別人身上。這句話可視做待人處事的基本修養,如能做到這一點,就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戰國時,梁國與楚國相界,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也都在各自的地界裏種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極好,而楚亭的亭卒懶惰,不事瓜事,瓜秧又瘦又弱,與對麵瓜田的長勢簡直不能相比。楚亭的人覺得失了麵子,有一天乘夜無月色,偷跑過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給扯斷了。梁亭的人第二天發現後,氣憤難平,報告給邊縣的縣令宋就,說我們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好了!聽後縣令宋就說:這樣做當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們明明不願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那麼為什麼再反過去扯斷人家的瓜秧?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你們聽我的話,從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得好,而且,你們這樣做,一定不可以讓他們知道。”梁亭的人聽了宋就的話後覺得有道理,於是就照辦了。楚亭的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好似一夭,仔細觀察,發現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澆過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裏悄悄為他們澆的。楚國的邊縣縣令聽到亭卒們的報告後,感到十分的慚愧又十分的敬佩,於是把這件事報告了楚王。楚王聽說後,也感於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梁王,既以示自責,亦以示酬謝,結果這一對敵國成了友好的鄰邦。

※有容乃大

飲譽世界的美國著名通俗曆史作家房龍1925年出版了一本名為《寬容》的書,這本書現在已成了世界經典名著。房龍在該書中敘述了人類思想發展的曆史,倡導思想的自由,主張對異見的寬容,並對一切不寬容的行為深惡痛絕。他在書中痛斥和嘲弄不寬容,並大聲疾呼:“打倒這個可惡的東西,讓我們全都寬容吧!”房龍還認為,“個人的不寬容是個討厭的東西,它導致在社團內部的極大不快,比麻疹、天花和饒舌婦人加在一起的弊處還要大。”

大凡有成就的管理者,無不具備寬容的度量。有聖人的氣象,便能容納天地;有管理者的氣象,便能容納天地。無論親疏好惡,無論智愚賢不肖,我都以大度來容納他們,讓他們都像魚兒那樣忘記了自己身在江湖。人如果忘記自己身在天地之間,即便不想追求聖賢的境界也能達到聖賢的境界。如此,又何須憂慮人們不服從我的管理者呢?

欲成就繼往開來的大業,怎麼可以缺乏恢宏豁達、浩然無比的氣象。恢宏豁達、浩然無比的氣象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天下的學問,非一人之智所能知曉;天下的事業,非一人之力所能辦到。海洋之大,非一川之水所能彙成;山嶽之高,非一丘之土所能堆積。依靠眾人的力量就能生存,個人剛愎自用,獨斷專橫就會失敗。

天地有容納之量,希望成就大業者需要大度量。項羽雖有拔山之力、蓋世之氣,白手起家抗秦朝,馳騁天下,但和劉邦的較量中,終究逃不過失敗的噩運。項羽敗就敗在無容人之量,就是範增這樣的曠世奇才他也無法容納,而劉邦雖一介地痞,卻能容納無數個像範增這樣的人才。所以說,大度蓋及天下而後能容納天下,大量蓋及天下而後能使用天下,智慧蓋及天下而後能扭轉天下,勇氣蓋及天下而後能托舉天下。一位管理者胸懷如此雅量,自然能與天地同廣大,與日月共光輝。

唐朝是我國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曆史時期,而唐太宗李世民就是這一曆史進程開端的偉大奠基者,他以泱泱大國的氣勢征服了周邊國家,保證了邊境地區的安寧。更能體現其博大胸襟的是他能在戰爭結束後,為緩解民族間的矛盾,改善民族關係,促進了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曆史進程。他讓許多部落首領在京城長安任職。對被任用的少數民族首領,李世民十分信任,用他自己的話說,“待其達官皆如吾百察。”受重用的少數民族將領幾乎參加了所有的征討戰爭,有的人擔任行軍大總管,有的人擔任安撫使等要職,讓他們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立下卓越戰功。這種皇帝直接任命少數民族首領,帶領少數民族軍隊征戰,並能完全信任這些將領,在曆史上有如此恢宏氣度者,李世民大概是第一人。唐太宗用他博大的胸襟把各個民族團結在大唐帝國周圍。於是,京都長安不僅是國內各民族的大都會,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會,形成萬國來朝的鼎盛時代。

李斯(前277年—前208年),生於戰國未年,是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縣西南)人。曾經做過文書小史,後到齊國求學,拜荀卿為師,學成之後便投奔秦國。

李斯到秦國後,很快得到秦王贏政的賞識,被封為客卿。在秦王統一六國的過程中,韓國害怕被秦消滅,便派水工鄭國到秦鼓動修建水渠,目的是想以此削弱秦的人力和物力,牽製秦的東進。後來秦國發現了鄭國的目的。這時,東方各國也紛紛派遣間諜到秦做賓客,刺探秦的情報。秦國君臣對外來的客卿議論紛紛,並建議秦王下令將其一律驅逐出去。於是,秦王贏政便下今驅逐各國來秦的容卿。

針對這一情況,李斯便上書秦王,反複闡明廣泛使用人才和“地無四方,民無異國”的道理,這就是著名的《諫逐客書》。

《諫逐客書》的意思是說,從前,奏穆公尋求有才能的人才,在西邊戎族那裏得到由餘,在東麵宛地得到百裏奚,從宋國迎來了蹇叔,從晉國找到了丕豹和公孫支,這五個人都不是秦國出生的,而秦穆公卻重用他們,使其幫助秦國吞並了20個小國,稱霸西戎。孝公采用商鞅的變法主張,改變了舊的風俗習慣,因而使人民得到溫飽,國家得到富強,老百姓願為國家出力,諸侯親近服從,還打敗了楚、魏兩國的軍隊,占領了廣闊的土地,開創了國富民強的局麵。惠玉采用了張儀的計策,攻下了三川,西並巴蜀,北得上郡,南奪漢中。還吞並了許多少數民族的地方,攻克楚國的鄢、郢,東占成皋這個險要的地區,獲得大片肥美的土地,解散了六國的合縱聯盟,使他們聽從秦國的擺布,功績一直延續到現在。秦昭王得到範雎,廢掉穰侯,驅逐了華陽君,加強了朝廷的權威,堵塞了私人專權的門徑,逐漸吞並諸侯,使奏國成就了帝王的功業。這四位國君,都是因為重用客卿取得了成功。從這些事例來看,客卿有什麼地方對不起秦國呢?假如過去四位國君都拒絕客卿的幫助,疏遠這些人才,不重用這些人才,那麼,就會使秦國得不到好處,更不會有今天的強盛和顯赫的名聲了。

現在招納人才就不是這樣,不管有才無才,也不論可用不可用,更不管其品德如何,隻要不是秦國人都要他們離開泰國,凡來泰國的各國的客卿都要被驅逐。這樣看來,你們所重視的是美色、音樂、珍珠、寶玉,而輕視的是人才。這樣做,不是平定天下和製服諸候的良策。

鑒於上述原因,李斯強調說:“我聽說土地寬廣的國家糧食就多,國家大人口也就多,軍隊強的戰士就能勇敢作戰。泰山之所以那樣高大,是它從不舍棄任何泥土的原故;河海之所以很深,是它不擇細流的原因;當國君的要顯示自己的美德,就不應該拋棄廣大人民。因此不要分地區,不要分內外,隻要團結和諧,就會糧食豐富充實,鬼神也會降福於你們,這就是五帝三王在天下無敵的原因。”

秦王贏政看到李斯的《諫逐客書》後,認為李斯所講的道理是正確的,於是采納了他的意見,將逐客令立即取消,並封李斯為廷尉。同時,認為鄭國修渠對泰國也有益處,並讓鄭國管理者將渠修完,這就是有名的“鄭國渠”。

世界上最可寶貴的是人,是人才。隻要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什麼人間奇跡都是可以創造出來的。特別左今天,充分發掘人才資源,發揮人才的巨大作用,對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尤為緊迫和重要。這也是擺在各級管理者麵前的一項具有偉大戰略意義的任務。李斯在對選拔人才、使用人才問題上,提出的“地無四方,民無異國”的理論是十分正確的,至今仍有借鑒作用,值得各級管理者學習。

春申君任楚相,荀子來投,後聽人言,妒忌荀子有大才對已不利而辭退,這事見《戰國策·楚策四》:

有賓客對春申君說:“湯以毫,皆不過百裏,以有天下。今荀子,天下賢人也,君籍(借)之以百裏勢,臣竊以為不便於君。何如?”春申君說:“善”。於是,派人去辭退荀子。荀子便到趙,趙任為上卿。另一位賓客對春申君說:“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魯入齊,魯弱而齊強。夫賢之所在,其君未嚐不尊,國未嚐不榮也。今荀子,天下賢人也,君何辭之?”春申君又說:“善”。派人到趙國去請荀子回來,荀子致書春申君謝絕,說:“寶珍、隋珠不知佩兮,雜布與錦不知異兮,閭姝子奢菲知媒兮,嫫母力父是之善兮。以替為明,以聾為聰,以是為非,以吉為凶。嗚呼上天,曷惟其同。”

荀子到楚,春申君任為蘭陵令,因聽賓客有讒言,認為荀子是“天下賢人”,在楚將對其地位構成威脅,便將之辭退。及荀子到趙被稱為上卿,春申君又聽另一賓客說荀子輔趙起必強將對楚不利,又派人去請荀子回楚,以控製荀子使不為他國所用。其實,辭退荀子也好,再聘請荀子也好,都是其個人自私心理在作怪,而不是任用賢才以富國安民。荀子一眼看穿他用意所在,嚴予拒絕,致書指出“寶珍、隋珠不知佩兮,雜布與錦不知異兮,閭姝子奢莫知媒兮,嫫母為父是之喜兮”,意思說他有寶珠、隋珠不知戴,布和錦分不清;美女、美男沒有人為之作媒,而五男五女卻受人喜歡。以上兩句話是譏諷春申君有賢不用,奸佞不明,美醜不分。

事實確是如此,因春申君自私,而心私則暗,暗則不能分賢佞,楚考烈王無子,春申君物色不少美女送上,卻不懷孕,趙國人李園知道了,先將其妹送給春申君,其妹懷孕後,李園教其妹說春申君將她送給楚王,所生之子必繼位,這樣春申君的孩子就當了楚王。春申君果將李園妹送給楚王,後來生了子,立為太子,李園妹被立為王後,李園也就得到楚王重用。李國恐其妹事泄漏,便陰養死士準備謀殺春申君。春申君被管理者朱英知李園將圖春申君,勸春申君及早除掉李園而不聽。及楚考烈王死,李國便派死士刺殺春申君,滅其九族。

※以誠相容

馮異是劉秀手下的一員戰將,他不隻英勇善戰,而且忠心耿耿,品德高尚。當劉秀轉戰河北時,屢遭困厄,一次行軍在饒陽滹沱河一帶,彈盡糧絕,饑寒交迫,是馮異送上僅有的豆粥麥飯,才使劉秀擺脫困境;還是他首先建議劉秀稱帝的。他治軍有方,為人謙遜,每當諸位將領相聚、各自誇耀功勞時,他總是一人獨避大樹之下,因此,軍中稱他為“大樹將軍。”

他長期轉戰於河北、關中,甚得民心,成為劉秀政權的西北屏障。這自然引起了同僚的妒忌,一個名叫宋嵩的使臣,先後四次上書,詆誹馮異,說他控製關中,擅殺官吏,威權至重,百姓歸心,都稱他為“鹹陽王”。

馮異對自己久握兵權,遠離朝廷,也不大自安,擔心被劉秀猜忌,於是一再上書,請求回到洛陽。劉秀對馮異的確也不大放心,可西北地區卻又少不了馮異這樣一個人,為了解除馮異的疑慮,便把宋嵩告發的密信送給馮異。這一招的確高明,既可解釋為對馮異的信任不疑,又暗示了朝廷已早有戒備。恩威並用,使馮異連忙上書自陳忠心。劉秀這才回書道:“將軍之於我從公義講是君臣,從私恩上講如父子,我還會對你猜忌嗎?你又何必擔心呢!”

這樣的事,在三國時又依樣畫葫蘆似的重演了一次。

潘睿是三國時蜀國的巨屬,主管荊州事務。孫權攻取荊州後,他投降了吳國,被拜為輔中郎將。他以一個投降之人,隻有少說話,多幹事,由於一貫小心謹慎,又多次立功,後來被授以“太常”這樣的高官。

一年,孫權授命他統率五萬大軍,去吳國與蜀國交界的五溪去討伐當地的少數民族,這時,潘睿的表兄蔣琬正在蜀國擔任要職。於是,有一個叫衛旌的人,因同潘睿有點矛盾,便上書孫權,密告潘睿和蔣琬私相往來,可能會投叛蜀國,這個告密是很能令人相信的,可孫權接到告密信後說:“潘睿不是這種人。”不但沒有召還潘睿,反而將衛旌的信交給他,倒將衛旌免了官。潘睿感動異常。從此更加死心塌地為孫權賣命了。

以誠相容必須禮賢下士。

春秋時,宋將南宮長萬與魯軍交戰,失敗,為魯所虜,後因家魯和好,南宮長萬也為魯放回。南宮長萬歸寧後,宋閔公戲之曰:“始吾敬子,分子魯囚也,吾不敬子矣”。長萬大謀而退。大夫仇牧私諫閔公曰:“君臣之間,以禮相交,不可戲也。戲則不敬,不敬則慢,慢而無禮,修逆將生,君必戒之!”閔公曰:“孤民長萬習押,無份也。”一次,長萬陪同閔公同遊蒙澤,與閔公博局決賭,以酒為罰。長萬連負五局,罰酒五鬥,已醉倒八九分了,心中不服,再請覆局。閔公曰:“囚乃常敗之家,安敢與寡人賭勝?”長萬心懷忿,嘿嘿無言。總有宮侍報道周莊公之喪,告之新君。閔公曰:“周已更立新王,即當造使吊賀”。長萬因請前往。閔公笑曰:“宋國即無人,何至以囚奉使?”宮人皆大笑。長萬麵頰發赤,差變成怒,兼乘酒醉,一時性起,不顧君臣之分,大罵曰:“無道昏君,汝知囚能殺人乎?”閔公亦怒曰:“賊囚,怎敢無禮!”長萬怒極揮拳,可憐堂堂君王,僅因一句戲言而死於臣拳之下,真乃“君戲以言,臣戲以拳”。足見輕侮之害。

有人說讚揚能使人勤奮工作,但在表揚和稱讚時,一定要根據每一個具體的人來選擇語言,這樣才有效果。每一個人都有自尊心,管理者表揚或稱讚部下時,如果能讓部下的自尊心得到滿足,那就可以達到促使他們努力工作的效果。

為了能滿足部下的自尊心,管理者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故意表現出自己的疏忽,讓部下來提醒自己,這樣他們就會產生出一種自己很能幹的優越感。管理者應該掌握古典式的“懷柔政策”,也就是以耐心親切的態度去感化那些頑固的部下。

日本元西鐵路的總監三原修能使部下充分發揮出自己的能力。他的方法是在每一次迎接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時,就對他們說:“我一直等待著你們的到來。”那些自尊心很強的人,聽到這種話,總是很興奮,因此工作起來幹勁十足。這種方法還適用於以下類型的人。

·在其他部門很有成績的部下。·很想成為管理者的部下

·自信心非常強的部下。

管理者如果要去指揮那些有專業特長的人,則應當表現出非常謙虛,要對他們說:“雖然我不是專家,但是有你們的幫助,我肯定能夠成功”之類的話。

而對於那種自信過強,過於固執己見的部下,最好采取“懷柔政策”。

※明辨饞言

公元589年春天,隋文帝派高穎統帥大軍五十多萬人南下伐陳。高穎率軍在前線作戰期間,朝中有的人在隋文帝麵前誣陷高穎有謀反的企圖。隋文帝當即命令把誣陷者斬了,以示自己用人不疑的決心。高穎伐陳取勝,班師回朝後,隋文帝對他說:“有人誣告卿要謀反,被我斬首,你我君臣同心,豈是小人所能離間?”高穎感覺很是不安,上表要求辭職。隋文帝急忙下詔挽留說:“卿外出征戰,叱吒風雲,四海艾安。自朕登基以來,卿竭力輔孤,這是天賜良輔啊!”仍然讓高擔任原職。後來,又有一些大臣在隋文帝麵前說高穎壞話。文帝聽了後,將進讒者免職定罪,他又對高穎說:“先生有如銅鏡,越磨越亮,光華奪人。”高穎也不負文帝重望,宰輔二十多年,與文帝戳力同心,頗有政績,“中外倉庫,無不盈積”,百姓安居,人口激增。假如所有管理者都能如文帝這樣,辨讒懲辦,使賢才得保,何愁讒不去,正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