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道不遠人。”的確,聖人之道就在天地之間,在人群之中,就在自己的周圍。隻要至誠,聖人之道就可以入乎耳,入乎耳而後存乎心,存乎心而後蘊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
翻開縣誌看看,清代之前即使如佳縣這樣的邊塞之地,縣官都是進士出身。民國也一樣,縣官都是從高等學府來的。共產黨領導窮人鬧革命,下麵的人缺少文化,可頭頭腦腦也都是有文化高智商的優秀分子。不要說毛、劉、周、朱,就是佳縣早期的縣委書記杜嗣堯、張俊賢、李身修、李文光都是文武全才,上了戰場是將軍,下了戰場是能臣。後來新解放區需要大量幹部建立政權,老解放區經過幾十年的革命風雨鍛煉出來的優秀人物一下子都南下了。當地的幹部急需補充,於是不得不把一些粗識字,甚至不識字的農村積極分子選到領導崗位上。他們之中,有的出身於長工,有的出身於腳戶,做具體工作有膽有識,生龍活虎,拿得起,放得下。可是一到會場就成了無嘴的葫蘆,張口動舌都得靠秘書。就那樣還會常常弄出笑話,如把“狠抓”讀成“狼抓”,“衷心感謝”說成“哀心感謝”,“濫竽充數”念成了“爛竿充數”,等等,常常引得哄堂大笑。時代使他們輝煌,時代也使他們尷尬。後來的領導幹部雖然慢慢有了些文化,但文化都不深,由於曆史的原因,他們都沒有機會接觸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曆史的遺憾。時代發展到了今天,人們才發現,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培育文明風尚,建設和諧社會,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已成為一種曆史的趨向,時代的呼喚。但這種趨向,這種呼喚,許多人,尤其是那些一直還被籠罩在打倒孔家店曆史煙塵中的人們看不到,聽不到。賈正蘭看到了,聽到了,她從燕翼童子誦讀聲中看到時代的曙光,她熱情地支持孩子們從小誦讀經典。她盡管很忙,可一次又一次來到孩子們中間,她的那幾句話,孩子們已當成了名言,一直記著。我常常問孩子們,你們還記得賈縣長說的那幾句話嗎?他們就會齊聲說:“你們太幸運了,你們學的這些東西太有用了,你們長大之後一定會成為有用的人才!”
從無嘴葫蘆到口若懸河,從粗識字甚至不識字到大學文憑,博士學位,從打倒孔家店到到處修建孔子學院,這不是曆史的倒退,而是一種文化的覺醒,是一個政權走向成熟的標誌。
曆史反複證明,經濟大發展的潮流,必然引發文化大繁榮的潮流,必然造就一大批有深厚文化,有德行,有業績的基層領導人來。時代將使他們輝煌,不再會使他們尷尬。
幾十年後,燕翼學子果然成了人才,如果把這看作是一種成果,這成果一定有賈正蘭的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