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中等生”的現狀(2 / 3)

孩子還會因為不喜歡某任課老師而引起偏科。那麼我們就要告訴孩子: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你會遇到很多人,並不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都能讓你認同和接受,有些人會與你格格不入,他的每一種行為都讓你覺得討厭。這本是無可厚非的,可是這個你不喜歡的人恰巧是你人生道路上很重要的一個人,比如他就是向你傳道授業的老師等。你可以不接受他,但你沒有權利改變他,你們是合作關係,各取所需,除此之外無論是積極對抗還是消極抵抗,都隻能說明你還太年輕太衝動。

比如前文中我提到的女兒依依剛上高中後,由於老師的忽略而對語文失去興趣的事。通過與孩子的再次了解,我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缺乏溝通,導致惡性循環。老師認為孩子一般,是不上不下的中等生,由此冷落依依。由於受到冷落,進而學習的積極性受挫,由此失去學習興趣,最終導致成績下降……

最後,我讓依依主動找語文老師溝通,說出自己的想法,以後多向老師請教。同時我也告訴孩子,不是每個老師都能如我們想象的一樣,一是性格有差別,二是教育思想有別,但是無論怎樣,你主觀上要一如既往地對所學科目有興趣,並投入熱情,因為我們要知道一個理:你不是在為別人學習,而是在為自己努力。

3、幫孩子校正學習方法。

在克服了偏科的認識問題之後,偏科的中等生在學習方法上應注意些什麼呢?

①時間上要從短到長。凡是不擅長的學科,大都是不感興趣的。因此,如果一開始便讓他們在差的科目上投入大量時間,必然會倍增煩躁與厭倦。正確的方法是按照學習目的製定出一份時間表。比如今天隻複習某一科的某一小節,時間不超過半小時,在這半小時裏踏踏實實地把這一小節搞定了,就改學別的科目。時間一長,對差科的學習興趣就會逐漸培養起來了。還可以將差的科目夾在強的科目中學,時間同樣不要太長,以避免枯燥無味的學習。

②做題從簡單的入手。對於不擅長的科目,不要一上去就選那些太難的習題做。因為在這個科目上基礎差,所以做難題隻會浪費時間,對自己的提高並沒有多大幫助,隻能摧毀自己的自信心。正確的方法是從簡單一些的習題入手,牢牢掌握課本上最基礎的知識,在確保自己對簡單的題目已完全掌握後,再適當提高題目難度。

③找出差中之差。即使是對於差的學科,也並不是所有問題都一無所知,有些問題還是略知一二的,真正拖累孩子的是這個科目中某一點或兩點。如果能把這個差中之差找出來,來一個強化或突擊性的訓練,就可以在短時間裏有一個較大的提高。

④自我摸底。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努力後,孩子會覺得對差的科目仍然心裏沒底,不知學得如何,這時候家長和老師可以找一份試卷來,像真正考試那樣做一遍,做完後對著答案自己打分。也可以請一個家庭教師來,讓他幫助把這段時間的所學加以整理,然後考一考學得怎麼樣。如果考得不差,那麼就應該有信心了,孩子的差科也就不差了。

由於渴求認同,容易引發早戀

隨著生理上的發育和社會接觸麵的擴大,青少年自尊心亦與日俱增,他們渴求認同,希望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認可和讚許。然而,由於學習任務重,壓力大,成績又始終處於中遊,他們的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自尊心又受到傷害,因此,他們往往用片麵的虛榮去滿足自己某種好奇、好勝及自我表現的心理欲望。他們受好奇心驅使,感覺自己像個大人般交朋友,談戀愛,就是瀟灑、大方。據調查,很多中學生,特別是在學習上不拔尖,成績排名中遊的中等生,存在著早戀現象嚴重的傾向,甚至有的小學高年級學習中遊的學生,早戀者也大有人在。

有些成績中等的中小學生,被日益沉重的學習負擔壓得喘不過氣來,無暇享受文化生活的樂趣。枯燥而單調的生活滿足不了他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產生不滿或厭倦心理。為了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他們就會“饑不擇食”地盲目去尋求精神刺激和所謂歡樂。早戀就成為了他們的首選。

案例——

15歲的小娜今年剛上初二,學習成績中等,在班級排名20,從她發過來的照片看,她是一個文靜靦腆的小女孩。她在郵件中告訴東子,她已經交過兩個男朋友了,當然都是瞞著父母進行的。而她現在的男朋友是在QQ上認識的。

星期天或晚上出去見男朋友時,她一般會告訴父母要到圖書館上自習,或到同學家學習,然後穿上漂亮的衣服,再在衣服外麵加上一件校服,不讓父母看出破綻,等到一出門,立馬將校服脫掉,坐上等候在巷口的男朋友的摩托車,一溜煙消失得無影無蹤。

小娜會在晚上11點前回家。因此父母至今對她早戀的行為並沒覺察。小娜並不否認早戀一定程度影響到了她的學業,但認為這一切並不重要。她說,她也很羨慕那些尖子生,那些受到老師和同學青睞的好學生,可這一切與她這個中等生無緣。她也想受到別人的關注,可成績平平,表現平平,她的生活中沒有掌聲和鮮花,有的隻是老師的冷漠和家長的抱怨。隻有男朋友欣賞她,關心她。現在,她已經不奢求會進步了,隻要每天過得開心就好。小娜說,她的好幾個女同學都在戀愛,並且都已有過性體驗,她們認為有男生追求就說明有魅力,就不會感到寂寞、孤獨。

中小學中等生早戀是無法回避的教育問題,我們家長和老師應認真分析其原因和特點,進行學校和家庭的聯手管理,科學的疏導教育。

東子給家長和老師的建議——

1、要從理解、尊重和信任入手。

禁止並非良策,默許亦是失職。對於中小學生的“早戀”問題,家長和老師應從“理解、尊重、關懷、信任”入手加以解決。解決的越早越好,最好是剛有“苗頭”就著手解決。

大禹治水的成功不在堵,而在於疏。所以,家長和老師要以理性的態度去麵對,以平常心處之。不要傷害孩子純真的感情,當然也不可小視之。因為它可能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切實的做法是:給孩子更多的關心,鼓勵孩子將眼光放遠,從而走出“早戀”的誤區。

孩子不願意家長與教師知道他們的“情感秘密”,他們除了害怕外,更多的是羞怯。當發現孩子“早戀”時,替孩子保守隱私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青春期的孩子有一種逆反心理,你越反對,他越反感、越要在一起。有的孩子一旦發現自己隱私暴露在長輩麵前時,反而會有“既然你們都知道,我就不隱瞞了”的逆反心理。“棒打鴛鴦”隻會使孤立無援的兩個人風雨同舟。如果我們珍視他們的情感,並和他們一起審視這種情感,會比粗暴幹涉的效果好得多。

要有足夠的耐心與寬容,將自己與孩子放在同一個高度上。家長和教師要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朋友,真誠地傾聽他們訴說,熱心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了解他們真實的想法,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在傾聽中要注意引導方式。引導得好,孩子的心扉會被輕易打開;引導得不好,孩子會緊閉心靈之門。

2、要給孩子講清後果。

對於孩子早戀,其實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孩子長大了,受外界的影響(電視上、網絡上等等),孩子比我們那個年齡知道的多了。我們自己也是從這個時期過來的,誰的心裏沒有過美好的向往呢?咱們沒有過初戀嗎?隻不過不像現在這些孩子這麼明顯,隱蔽一些罷了!我們做家長的不要一發現孩子早戀就覺得麵子上過不去,給自己丟臉了,到學校去找老師,鬧得沸沸揚揚等等,或者就對孩子橫加幹涉,動用武力威脅孩子,都是沒有必要的。

戀愛是為婚姻作準備的,帶有很明確的結合目的。而少男少女之間大多是玩伴的關係,最多雙方有好感或是相互喜歡而已。如果男女生之間接觸過於頻繁,家長和老師可以提醒他們,不要因為這種接觸影響學習。

要給孩子講清後果。青春期的孩子還想的不很周全,他們隻是在生理成長的作用下,憑著好奇心去做事,他們自認為能處理好這些事情。但感情上的事情在這個時期的孩子是不可能自拔的,他們的自控能力差。所以做家長的要和孩子說清這麼做的後果,但堅決不要威脅。那樣你隻能讓孩子感到在你這、在家裏得不到溫暖,這樣他也隻能去找他的戀愛對象。最後是適得其反。

3、用溫情和關懷拉回孩子。

中等生之所以早戀,我在前麵提到了,絕大多數是因為被老師和家長忽視,缺乏關愛所至。所以,我們不僅要治標更應治本,這個本就是問題的根源。根源問題解決了,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既然我們知道中等生是沒有得到認同,才涉足早戀的,那我們做家長和老師的就應該給予他們必要的認同。其實,我們並不是僅僅因為不讓孩子早戀而去理解和認同他們,而是因為理解和認同是我們作為為人之師(父母)的基本職責所在。天底下沒有哪個孩子不願意上進的,當然也沒有哪個孩子就甘願做中等生的,他們希望成為被關注的優等生,他們也想得到鮮花和掌聲,但是現實生活中鮮花和掌聲往往隻送給了少數孩子。其實,即便就是中等生,甚至是差生,他們也同樣需要來自家長和老師的理解和關懷。

我們即使不能給與這些孩子鮮花和掌聲,但是一個會心的微笑和一個輕微的讚賞舉動還是可以的吧。如果我們的家長和老師不吝嗇你的微笑,給中等生一點溫情與關愛,不僅僅會拉回一個早戀的孩子,更會激勵一個成功的孩子。

有的家長,對孩子放任不管

中國有句古話:養不教,父之過。這話雖包含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但是到今天,仍有不少家長以“工作忙”“沒時間”為由推托教育子女的責任。尤其是一些學習不上不下的中等生的家長。

一些中等生家長的想法是,反正孩子也沒啥大出息,隻要不學壞不出格就行,由此對孩子放任不管。再加上這些家長忙於單位工作、忙於打拚掙錢,而孩子日漸長大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他們雖同居一處,相互之間交流卻越來越少。家長無心去注意孩子的學習情況及心理感受,彼此缺少情感的交流與心靈的溝通,更缺少相互的理懈。

有道是“種田不鋤一季荒,養子不教一世枉”。以為孩子生下來把他養大,給他吃飽穿暖,自己的“任務”就算完成了,至於將來能否成人、成材不用去想,這是對孩子的一種放任。

案例——

沈陽市的胡先生是一個出租車司機,愛人下崗後找了一份在醫院做護工的工作。由於工作都很忙,他們無暇顧及兒子,就把孩子推給了退了休的爺爺奶奶。剛開始爺爺奶奶的話孩子還聽,但隨著年齡漸漸增大,爺爺的話不好使了,奶奶的話也不聽了。他不想上學就不去,老師留作業不想做就不做。

孩子上中學後,其學習及生活更是處於失控狀態。有時還逃學去網吧上網,致使本來聰明伶俐,小學時學習成績還不錯的孩子,上中學後成績逐漸下降,退變成了班級的中等生。老師給家長打電話告知了孩子的情況,家長卻說反正孩子學習也不拔尖,也沒指望他考上啥重點學校,將來能考個一般高中,上個一般大學,畢業能有份工作就行,我們對他也沒有過高的要求,老師你也不用多費心了。

到了初二的期末考試,胡先生在家長會上了解到,孩子各科成績都不好,甚至數學和英語都沒及格,成了班級裏的“差生”。學校說,這樣的成績隻能分流,根本沒有升高中、上大學的希望,讓家長考慮報考職高,胡先生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並失聲痛悔:“都怪當初,我們放任孩子不管啊!”

如果當初這位家長就負起責任來,孩子就不會是今天的“差生”,甚至可能已經是“優等生”了。由於家長對孩子放任不管,孩子喪失進取心,由此無拘無束,懶惰貪玩,無壓力無責任感。成績自然要下滑,荒廢了基礎知識的學習,以後就是醒悟了,再想攆上也很難了。

東子給家長和老師的建議——

1、要多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有些中等生家長對老師說:“我這孩子交您了,您就是他的父母,別讓他惹事就行。”他們對孩子不要求,不教育,以為交給學校就萬事大吉了。自己平時對孩子學習不聞不問,他們忙工作、忙娛樂,孩子寫完作業讓家長檢查,家長說:“檢查什麼,明天讓老師檢查去!你沒看我正忙著嗎”孩子說:“老師讓家長檢查的,還讓簽字哪。”家長無奈拿起孩子作業本連看都沒看,就把名字簽上了。家長這種態度必然造成孩子不重視學習,同時也損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自尊心。

作為中等生家長,應當密切注視孩子的言行舉止,喜怒哀樂,經常與班主任、科任老師溝通,積極參加家長會議,跟蹤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有成績有進步,應當及時肯定表揚;學習退步了,要及時提醒。幫助孩子糾正不良學習習慣並耐心講透道理,使孩子懂得怎樣做才是正確的。

中小學生正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自我控製能力差,家長應當經常認真了解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不能隻看分數,更不能放任不管,由他們自由自在。孩子一旦養成了懶惰耍滑,我行我素、自由散漫的習性,發展下去不但將來考不上理想的學校,也很難適應未來社會。

2、盡量不做“甩手”父母。

放任型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與學習不感興趣,也不關心,很少去管孩子。這類父母存在著典型的角色認同問題,他們缺乏應有的責任感。在這種家庭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對事情沒有責任心,行為放縱,一些不良的個性與態度會影響其成長和發展。

根據研究,行為越軌孩子大多數與這類父母有關:父母對孩子缺乏感情、聽任自由活動而不予指導和約束、家庭缺乏親密性等。實際上親子間正常接觸和交流,是緩解青少年恐懼焦慮、不安的精神良藥,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信賴感、溫馨感,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健全性格形成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生活競爭的日益激烈,父母對孩子的放任會越來越多,而這與科學的兒童教育是相悖的。

有些中等生家長,對孩子學習放任不管是因為自己文化水平低,心想反正孩子的功課我也輔導不了,幹脆不管了。其實指導孩子學習不等於要給孩子講題,過問孩子在學校學習的情況、看看孩子學習時認真不認真、培養孩子正確的學習目的、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些,文化低的家長,無文化的家長,都是可以做的。

寫到這,讓東子想起昨天(2010年3月13日)下午,到學校參加家長會的事。

和以往的慣例一樣:主抓教學的副校長、科任老師、班主任各講了一通。末了,廣播裏傳來了“另外”:還有一件事要和各位家長說一下,我們發現有些學生給老師留的家長電話是假號,根本無法與家長取得聯係……

乍一聽,我倒有幾分欣喜,喜於學校的負責精神,為的是能及時和家長溝通,相互配合,共同培育好孩子,為此才希望家長留下電話號碼。可沉下心來細想又有幾分困惑:一是什麼樣的孩子給老師留的假電話?二是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三是家長為什麼不主動把電話留給老師?

因為我的女兒不會做這樣的事,所以我想知道留假電話的是些什麼樣的孩子,經過和家長、老師的溝通,得到答案:這是一些學習勁頭不足、成績不理想、有些不良行為的“問題孩子”,就是俗稱的“中等生”和“差生”,因為怕老師向家長打“小報告”,所以出此下策。一般我們成年人(尤其是老師和家長)會認為,這些孩子真是沒救了,在校不好好表現,和家長溝通為他好,卻又給掐斷了路。

其實,如果我們能夠換位思考一下,情況則大不相同。首先,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沒有上進心,即使後來“上進”無望了,可他還有自尊心。由此說來,孩子的不上進很大程度是:我們的育人者(老師和家長)教育不當造成的。我們捫心自問:對於我們的孩子(學生),我們的耐心細心夠嗎?我們真正的去理解、尊重孩子(學生)了嗎?我們的教育方法科學得當嗎?

思過,答案自然揭曉。

在此,我也來個“另外”:班主任和科任老師講完的時候,都在黑板上留下了自己的電話,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抄下了那個號碼,而我卻沒有,因為開學第一天我就要了孩子老師的電話,同時也把我的電話留給了老師,而且我們已經有過一次聯係。由此我推斷,大多數家長都沒有主動向老師索要電話號碼,當然也就沒有主動給老師留電話的意識。

那麼,那些不主動把電話留給老師,卻“認真”記下了老師電話的家長,會有幾個能主動與老師溝通的呢?對孩子的教育觀念和方法不改變,即使溝通又會有怎樣的效果呢?

“假電話號”失靈了,這些被譽為“問題孩子”的“中等生”和“差生”,還會出什麼招呢?可以肯定一點,他們不會就此“妥協”。

所以,我們的“甩手”父母們該好好想想了。

有的家長,對孩子抱怨指責

“望子成龍”是家長的共同心願。與放任不管的家長相反的是,很多家長很關心孩子的學習,他們在孩子學習上勁兒沒少使,功夫沒少下,可孩子的學習成績如果不理想,他們就開始對孩子抱怨指責,有時甚至打罵孩子。

抱怨指責孩子的家長通常有以下幾種類型:

①簡單粗暴型。這些家長在指導孩子學習時方法簡單粗暴,隻要發現孩子作業不理想或考的不好,他們開口就罵、舉手就打。他們信奉的原則是“不打不成器”,結果是孩子不但成績沒提高,反而開始厭學,懼怕學習。

②精神虐待型。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急了的時候怎麼解氣怎麼說:“怎麼考這麼點分,真笨!”;“你還有臉活著,撒潑尿浸死算了!”這種用諷刺、挖苦、訓斥、謾罵來對待孩子即是“精神虐待”。

③期末算總賬型。有些家長平時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但到期末就算總賬。期末孩子分數考低了又打又訓:“說!開學時我怎麼跟你說的。你怎麼這麼沒出息!考了這麼點分!”。家長還逼著孩子寫檢討,製定以後學習計劃,那計劃寫得天花亂墜,可過後家長就忘了,繼續忙工作,忙娛樂,等到考試時孩子的成績又不理想了,於是又算賬、又寫檢查……

案例——:

這是一位15歲的男孩給東子發來的“求救信”。東子叔叔:您好!你來我們學校作過演講,我也看過您寫的書,所以信任您,想博得您的同情,求您救救我,一個學習成績不理想,對未來沒有多少希望的中等生!

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父親是三代單傳,而我又是家中的獨子,所以爺奶、父母對我寄予了又深又重的期望和愛。但父親生性專製獨斷,脾氣暴躁,並信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條,因此對我的教育是“暴風驟雨”式的;而母親則對父親言聽計從,父親對我打罵時,母親不但不勸阻,還在旁邊絮叨,埋怨,一遍遍訴說我是如何的不爭氣,使他們的期望不能得以實現。在這樣的管教方式下,我的成績不但沒進步,反而一天天滑向“差生”的邊緣。

升入中學後我的學習成績逐漸下降,父母對此大為不滿,挨罵挨打的次數更多了,為此我的性格也變得消沉和內向。在一次次因考試分數低而挨父親巴掌之後,我學會了撒謊,每次考完試,父親問起時不是說卷子沒發,就是說老師還沒有打出分數,或者幹脆將分數塗改一下。在這期間,我曾幾次逃學,早晨背著書包,裝著去上學,出了家門則跑到網吧、錄像廳裏、遊戲廳裏一混一天,到了放學時間,我會沒事似的回家……

您一定認為我是一個壞孩子,其實我也不想這樣,我也想成為一個讓人羨慕的好學生,可我看不到希望……

東子給家長和老師的建議——

1、對孩子要求要嚴而有格。

對孩子的學習加以關注,對孩子的全麵發展嚴格要求,這是使孩子成人成才的保證。沒有嚴格的要求,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得不到糾正,缺點得不到克服,孩子極易朝父母所期望的相反的方向發展。但是,嚴格要求一定要嚴而有格,並不是一味的打罵責罰,棍棒教育隻會使孩子覺得無情冷漠,甚至對父母、對社會充滿敵意,反而起負作用。

對有的孩子來說,打能起點兒作用,但那隻是暫時的,對多數孩子來說,打的負作用太大了。如果打就能把孩子學習成績提高了,那我們就不用研究教育方法了,老師也不用備課了,一人發一根棍子,挨著個兒去打,全都考100分了,全都成才了,那多省事。

嚴格要求孩子要有章法,平時要對孩子的行為提出要求,製訂規定,然後按照這些要求,規定去規範孩子的言行,指導教育孩子的成長。如果隻是憑著自己腦子中的是非觀念或情緒好惡來教育孩子,隨意打罵、責罰他,隻能使孩子無所適從,一次犯錯受到懲罰後,仍不知下次該如何避免犯同類錯誤,而且他還會對你的懲罰產生抵觸情緒。

嚴格要求的前提是教育,對孩子應當堅持教育在先,通過教育逐步讓孩子了解到哪些行為是錯的。比如孩子考試成績不好,不敢如實告訴我們,或者改分數或者謊稱老師沒有打分數,這是不誠實的表現,應當受到批評。但是如果在孩子偶然為之時,家長沒有在這方麵對孩子講清道理,那就不能隻怪孩子,而且孩子撒謊的原因是害怕父母的責罰,這也從側麵反應出家長的教育方法存在問題。

2、孩子需要的不是抱怨而是鼓勵。

孩子如果對你的諷刺、挖苦提出抗議,“你說我笨,我怎麼笨了,我不笨!”這孩子還不錯,說明他還有自尊心。如果你整天諷刺,孩子沒反應了,那就壞了,“你說我笨,我就笨,你說我蠢,我就蠢,愛咋咋地。”他如果破罐子破摔,那不更難教育了嗎?

如果家長的諷刺、挖苦被孩子接受了,心想:“我爸我媽總罵我笨,我是夠笨的”那危害更大,因為這是對他們自尊心的傷害,這種內傷更難醫治,表麵上看他們對諷刺、挖苦無動於衷,可他們有苦往肚子裏咽,心理負擔很重,甚至形成心理疾病。“哀莫大於心死”、“病莫大於心病”,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切不要用諷刺、挖苦的語言。

有些家長總是給孩子訂太高的指標,並且總愛以威脅恐嚇來教育孩子好好學習。其實,我們還是多啟發,多引導,多鼓勵,更主要的是多關心,多給以具體幫助,而不應威脅、恐嚇。

我女兒依依剛上初中的時候,英語考了個全班倒數第一,我沒有抱怨也沒有批評指責,而是通過鼓勵,使孩子由“差等”到“中等”直至“上等”。她在《範薑國一的快樂初中》中這樣寫道:

剛到大連升入初中時,學校就組織了一次摸底考試。

一聽說考試,我心裏有些緊張。因為第一,剛剛從煙台來大連,一切都不熟悉,也不知道自己的學習狀況在這裏究竟處於怎樣的水平;第二,在煙台學習的課本和這裏不是一個版本,煙台是五四製,這裏是六三製,不知道知識銜接上是不是存在問題;第三,我一年沒有上學了,整個小學階段也沒真正參加過幾次考試……

想到這些,我不知道自己能考個什麼樣子。學校要“摸底”,可我心裏實在沒底……

忐忑不安地進了考場,稀裏糊塗答完了所有的考卷。走出考場,內心很是沮喪。語文、數學答得馬馬虎虎,還算將就。可憐的英語,好多題目連讀都讀不懂,因為很多單詞沒學過,所以大部分題目都是蒙上去的。我知道,英語肯定考不好了。

雖然有心理準備,可結果還是讓我大吃一驚。因為英語考得不是一般的不好,而且是“相當”不好,我英語隻考了23分——全班倒數第一!

“23分怎麼啦,那不代表什麼啊!”爸爸一如往常一樣的平靜。我瞪大眼睛看著他,他怎麼不生氣?怎麼不訓我?以前考過47分,他鼓勵我,現在隻考了23分,他還不批評我?

爸爸看出了我的心思,笑著對我說:“是的,爸爸不批評你,為什麼要批評你呢?考23分也不是你願意的,對吧?。再說了,考23分是有很多原因的。再說了,這隻能代表過去,不能說明將來。從現在開始努力,你會很快追上去的,爸爸相信你有這個能力!”爸爸拍拍我的肩膀,用信任的眼神看著我。

我心裏一下子感到很溫暖,用力點點頭,不好意思地笑了。

此後,我很用心地學習英語。爸爸還為我請了英語家庭教師,並不斷鼓勵我要對自己有信心。很快,我的英語成績就有了起色,期中考試我的英語成績是120分,期末考試則考了133分。我的英語名次分別位於全班(共53人)第23和15。

嘿嘿,怎麼樣我進步還不小吧。當然了,這很大程度上要歸於老爸的“賞識教育”啊。

有的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

教子是一門學問,一門大學問。近年來,關於“小神童”、“小天才”的報道屢見報端,引起了很多做父母的關注。一些人不禁感慨: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是“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