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定番縣鄉土教材調查報告》中關於賭博的內容中,說到“雙錢寶”的遊戲,又解釋說,即“以雙手緊握住銅元,任人猜正反”。這種形式,可能與古時所謂意錢有關。
2.攤錢
杜甫的《夔州歌十絕句》中,說到了民間攤錢遊戲:“蜀麻吳鹽自古通,萬斛之舟行若風。長年三老長歌裏,白晝攤錢高浪中。”岑參《邯鄲客舍歌》“邯鄲女兒夜沽酒,對客挑燈誇數錢”詩句中所謂“數錢”,或許與《續漢書·五行誌一》中記載的漢桓帝時京都童謠“河間姹女工數錢”的數錢有關,可能是一種賭博形式。有人“長歌”以排遣辛勞,有人攤錢以消磨時光。“攤錢”,當是一種用錢猜射的賭博形式。
陸遊《入蜀記》卷五也寫道:“因問何謂‘攤錢’?雲:博也。”宋人曾季貍在《艇齋詩話》中也說:“攤錢,今攤賭也。”
行旅生活中賭博的風行,自然主要受當時社會生活習俗主流的影響,但是很可能也與行旅過程本身前途未卜、風波難測的特質有關。
關於攤錢的形式,唐人李匡硋《資暇集》中的“錢戲”說:“錢戲有每以四文為一列者,即史傳所雲‘意錢’是也,俗謂之‘攤錢’,亦曰‘攤鋪’。”有的賭博史研究者也以為意錢就是攤錢。如郭雙林、肖梅花《中國賭博史》寫道:“攤錢至晚在秦漢時期即已出現,當時稱‘蒁’,《漢書》中便記載了安邱侯張拾等因坐博蒁而被完為城旦的情況。以後攤錢雖未在傳統賭博發展過程中一領風騷,卻也綿延不絕,始終存在。如《後漢書》中曾記載說,梁冀頗善意錢之戲。”①這些觀點雖然表述的口氣十分確定,然而卻未能就“博蒁”、“意錢”何以就是“攤錢”,提供有說服力的論證。這種意見或許還有討論的必要。宋人洪邁《容齋五筆》卷一“俗語有出”條對於攤錢又有這樣的記述:
①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第181頁。
今人意錢賭博,皆以四數之,謂之“攤”。案《廣韻》“攤”字下雲:“攤蒲,四數也。”
清人金學詩《牧豬閑話》中則寫道:
隨手取錢數十枚,納於器中。俟眾壓畢,乃取計之,統計凡為四者若幹,餘零或一或二或三或成數。分為四門,以壓得者為勝。俗謂之“攤錢”,亦曰“攤鋪”。
據說近世稱做搖攤的賭博形式,即以骰子搖出點數,以四除之,視其有無餘數,或餘數為一、二,或三,以博勝負,就是從攤錢形式變化而來。
《南史·梁昭明太子統傳》說,“又見後閣小兒攤戲,後屬有獄牒攤者法,士人結流徙,庶人結徒。太子曰:‘私錢自戲,不犯公物,此科太重。’”這裏所謂性質為“私錢自戲”的“攤戲”,實際上就是“攤錢”。可見這種賭博方式的淵源由來甚遠。
3.簸錢
唐代詩人王建在他的《宮詞一百首》中的第九十五首,曾經說到後宮女子中流行的“簸錢”遊戲:
春來睡困不梳頭,懶逐君王苑北遊。
暫向玉花階上坐,簸錢贏得兩三籌。簸錢的賭博的性質是比較明確的。
值得注意的是,上文討論過的錢卜形式中以錢幣正反麵測定吉凶的方法,竟然與民間流行的這種賭博形式有某些相近之處。這一情形在清代竹枝詞中也有所反映。例如,崔旭作於嘉慶年間的《津門百詠》中寫道:
尋常食品一籃盛,蹲地微聞記數聲。
信手拈來錢六個,隻將背麵賭輸贏。
作者有注文:
攧博。《東皋雜錄》:擲錢為博者,以錢文背麵分勝負。①
①《東皋雜錄》,宋人孫宗鑒撰。
看來所謂“博”的流行,可以追溯到很早。明人郝璧《廣陵竹枝詞》也曾經說到所謂簸錢:
演武寬場策馬行,遊人汗漫晚涼生。
羚符諸技跌博子,夜夜簸錢到二更。
作者自注:
說偈:任驢年縛驢橛兒韝鷹臂,日弄猢猻夜簸錢。
“簸”與“顛”等,都是要經過搖動然後擲出,看錢幣最終是正麵向上還是背麵向上,以決定輸贏。有的地方稱此為“顛幕兒”。蔣仁錫《燕京上元竹枝詞十二首》中有這樣一首:
腰鼓聲喧兩點椎,朱衣畫褲鬥新奇。
月明歸路嫌蕭索,更看頑童顛幕兒。
又有自注作補充說明:
“幕”讀“漫”。《西域傳》:難睨國以銀為錢,幕如人麵。如淳曰:“幕”音“漫”。韋昭曰:“幕”,錢背也。京師兒童擲錢為戲,得麵者負,得背者勝,名“顛幕兒”。“幕”字出此。
蔣仁錫所引《西域傳》與原文有異。《漢書·西域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