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錢”的俗名(3 / 3)

“上清童子”故事,已經成為情節完整的神話。正是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八《金石一·古文錢》所說:“昔有錢精,自稱‘上清童子’。”明人胡應麟《章納言宗理有事諸陵拉餘同謁歸賦七言四章》之三“舊識上清童子在,應門猶著五銖衣”句,依然在懷念這一神話形象。

後來,“上清童子”也成為錢的別名。

5.白水真人

《後漢書·光武帝紀下》寫道:“及王莽篡位,忌惡劉氏,以錢文有金刀,故改為‘貨泉’。或以‘貨泉’字文,為‘白水真人’。”《顏氏家訓·書證》於是說,“《漢書》以‘貨泉’為‘白水真人’。”《宋書·符瑞誌上》寫道:“既而光武起於舂陵之白水鄉,‘貨泉’之文為‘白水真人’也。”“白水真人”,竟然成了讖語。李白《南都行》詩於是有“南都信佳麗,武闕橫西關;白水真人居,萬商羅鄽圜”句。

“白水真人”也成為錢的代稱。

宋人陶穀描述過汴州一處寺院收受香火錢的方式:“五百斤鐵蒸胡,汴州封禪寺有鐵香爐,大容三石,都人目之曰‘香井’。爐邊鎖一木櫃,竅其頂。遊者香畢,以白水真人投櫃竅。寺門收此以為一歲麥本,他院釋戲封禪房袍曰:貴刹不愁齋粥,世尊麵前者五百斤鐵蒸胡,好一件堅牢常住。”“白水真人”直接用來代表“錢”。陸遊《紫霄宮女童徐居慶求披戴疏》也以“雲山棲隱,雖從金門羽客之遊;冠佩焚修,尚欠白水真人之力”,形容財力的不足。又《孫餘慶求披戴疏》“直須白水真人力,共了青溪道士緣”,文意亦同。

古詩文中多有“白水真人”和“上清童子”並說的例子,如前引元人謝宗可《荷錢》詩“白水真人應愛寶,上清童子解留錢”,以及吳萊《題毗陵承氏家藏古錢》詩“白水真人笑有讖,上清童子猜非仙”等。

6.錢的其他名號

錢的其他稱呼,還有許多。

據《事物異名》卷二五,又有:邦布,登伽陀,足彈陀,貨泉,王老,王清本,紫紺,家兄,使鬼兄等。

明人胡我琨撰《錢通》卷二八引徐渭說:“錢之名號,若形,若文字,若隱語,若象物,若改年。蓋自葛天、軒轅、尊盧氏曰幣始,以至於今,所呼曰‘板兒’、‘棍兒’,而猶未知所終也,殆百紙不可了。”

明代“板兒”、“混兒”等更富有民俗特色的稱謂,已經相當奇特,而當時據說已經“殆百紙不可了”。這是由於錢和民俗生活有特別密切的關係,親昵之稱因此而生。“猶未知所終也”的說法也是正確的。至於今天錢在民間的俗稱和別名,則是讀者諸君都比較熟悉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