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對方強烈地反對你求他做的某件事時,可以製造一個假想的共同敵人,以轉移對方的注意力。
在5個問題中有3個得到對方的讚同,而且從一開始交涉就沒有產生任何對立情況,並不斷地順利進行時,對方就會在潛在心理作用下,對其他兩個問題也跟著同意。
此時,如果能反複不斷地強調:“到目前為止,我想我們的意見大家都了解了吧!”
這麼一來,效果就會更為顯著。把一個小小的共同點不斷地擴大,會使彼此間覺得好像是一個整體站在共同的地盤上。
具體地說,也就是使人產生一種錯覺。而當對立越強烈時,越是會產生意外。對方越是堅持自己的理論,那麼,反對的潛在心理作用也就越大。
另外,也可以將小的共同點擴大,樹立“共同的敵人”,使對方產生共同的感覺,這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技巧運用。
《孫子兵法》中有“吳越同舟”,原意是講吳國和越國是敵對的雙方,但因同時麵對魏國的威脅,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兩國隻好盡棄前嫌,以對付共同的敵人。
“吳越同舟”的故事就是由此產生的。
一旦出現了強大的共同敵人時,即使是敵對的兩方,也會搖身一變,而成為合作的對象。
這是人類心理的微妙之處,可以做一個實驗加以證明。
以3個人為一組做實驗。讓他們做簡單的“撞球遊戲”,比賽得分,淘汰到最後隻剩下一個人獲勝。於是這三個人就分別構成了敵對的關係。
這場比賽如果有個人遙遙領先的話,那麼在比賽途中,其他的兩個人就會聯合起來,阻礙領先的這個人得分。
由實驗的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弱者都會聯合起來抵抗強者,這和“吳越同舟”是一個道理的。
如果能夠將這種心理善加利用,就可以解除對立者之間的警戒狀態,將對方的意見和態度引導到對自己有利的方向。
例如在市場競爭中,具有同樣競爭力的中小企業,彼此間往往會產生糾紛,並演變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這時如果有一方提出:
“我們如果繼續這樣敵對的話,會讓A公司坐享漁翁之利的。”
如此一來,對方也會產生一種危機感,為了當前的利益,就會減弱敵對的情緒。
其實“共同的敵人”並不見得真的存在,但是可以故意製造一個“假想的敵人”。
當然,這必須具有高超的演技,如果演得不夠生動,反而會使對方產生反感。
不過,為了能夠引導一個持相反意見的反對者反過來讚成和同意自己的意見,這種方法是非常值得一試的。
人與人之間,本來有許多利益是相同的。讓彼此的利益真正結合起來,對於求人是大有幫助的。
在你對一個人有所求的時候,最好能找到你們的共同利益點,讓他感覺到你們是一條船上的人。既然是“同舟”,那也就不得不“共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