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藍老大原來是一個大土豪!(1 / 3)

藍老大就這樣,和眾手下一起,駕著大船,離開了大明國,返航,回他的南洋水軍大本營去了。

從大明國,走海路回南洋的大本營,沿途一路都是,碧波萬頃,海盜遍布,所以,藍老大此行回去的路上,自然也是波濤洶湧,凶險無比,這裏卻先按下不提。

話分兩支。

話說藍老大讓手下把一堆東西,弄在了沙涇的碼頭之上。

但是怎麼把這些東西弄回去,卻讓麻溜三爺、唐龍和淩鷗這三個人有點犯難了。

因為這些東西,實在是太重了!

那幾個布包的包裹倒還好,相較而言倒還輕便。

而且那幾個包裹裏麵是些什麼東西,這三個人也是心中有數的——應該是幾杆類似火銃之類的東西沒錯了——雖然藍老大一口咬定那是些燒火棍。

麻溜三爺他們三人隻是覺得奇怪,也不知道藍老大這個家夥是怎麼把這些東西弄到手的。

而藍老大倒也真算大方,就這樣把這幾樣東西白白送給沐衣子了。

倒沒有別的意思。

隻是,其實沐衣子,拿著這些個火銃,又有什麼用處呢?他一個修道的老人家,既不熱衷於打架鬥毆,又不喜歡去捕鳥狩獵。

難不成,藍老大給的這些火銃,是送給護觀隊用來保家衛觀的?

姑且這樣認為吧!

可是,也沒見有類似彈丸和火藥包之類的東西呀?沒有這幾樣東西,那些火銃用也用不了,那就的確跟燒火棍沒什麼差別了。

難道說,這麻袋子裏麵的東西,就是隨火銃附贈的彈丸和火藥嗎?

如果是這樣,那這個麻袋,就得小心點兒去搬動了吧?

不過那麻袋東西,實在重得不像話。

如果那是彈丸火藥包,那麼它的重量,和它的體積,也太不成比例了。

麻袋子外圍還用紅色的封布四下裏縫住,顯然是不想有人得以悄無聲息地拆開——看來裏麵的東西,還是有點重要的嘛。

藍老大還跟他們說,麻袋裏裝的是南洋地方的土特產,他藍家水軍所占之地,產量最高時足可以有年產千斤之多——但是,南洋似乎並不出產火藥吧?

要說這火藥兵器,在神州大地之上,自趙宋皇朝以來,朝廷兵勇就已經開始用上了。

經過蒙元一朝的發展,那火器也越來越精湛高效,十分好用。

故而,當年永樂帝從北地向南靖難之時,還特意在自家的燕王軍中,設立了神機營,並且憑借那威猛無比的火器之利,縱橫馳騁於神州大地之上,最終順利地幹翻了建文帝的軍隊,一舉奪下執掌天下的大權。

至此,火藥兵器這玩意兒,就此在大明國揚名立萬,成了大明朝廷兵勇必備之裝備。

是以,其實這東勝神州,才是產製火藥的主要原產地。

隻是,這火器的技藝匠術,一向為朝廷所掌握,也從未輕易流入民間,更別說流到海外去了。

因此,也從未有人聽說,在南洋地麵上,有大規模產製火藥兵器的匠房。

看來,這麻袋之中,應該不是火藥、彈丸之類的東西了。

那麼,在這麻袋當中,到底是些什麼東西呢?

麻溜三爺試著用手摸了摸,感覺一下,道:“很奇怪,外麵一層摸起來像是木糠穀糠之類的東西,裏麵卻好像還有硬硬的東西。”

唐龍道:“這袋東西我剛才見他們也是幾個壯漢一起,才勉強弄得上岸。搬運這麻袋時,那小船都給它壓得東倒西歪的,搖搖晃晃像是快沉的樣子。”

淩鷗卻道:“管它什麼東西呢,先請人來弄回三爺的店裏去再說吧。”

聽聞淩鷗這話,另外兩人都讚許地點點頭。

如此沉重的東西,請人來搬,看來是最好不過的選擇了。

麻溜三爺從碼頭上叫來幾個大漢,拿來幾根扁擔、麻繩,捆捆綁綁,把這幾樣東西,弄回到了自家店中後院的柴房裏。

然後,一幫人又是肩扛又是手拉,給那麻袋東西稱重,末了,居然稱得它的重量,有兩百多斤之多。

得出這個結果,眾人隻是瞠目結舌,沒想到看起來這麼一小袋東西,份量倒還真是不輕。

很快,麻溜三爺又雇了一輛馬車,叫人把那些東西裝上車,又叫唐龍和淩鷗上馬車來押運,送回清風觀。

唐龍和淩鷗,於是隨手拿了點幹糧,便就窩在馬車之中,守著麻袋和包裹,又叫馬夫快馬揚鞭,急急趕往清風鎮去了。

一路上平安順遂。

到了清風鎮,兩人雇了幾名挑夫,又把那些東西挑上了清風觀中。

到了道觀,見到掌事任老爺子,兩人又將藍老大南歸、贈送東西的經過,略略說了一遍。

任老爺子聽聞這兩人說,這些東西,是藍老大贈予師尊沐衣子的禮品,便忙忙遣了一個護觀人,去給沐衣子報告去了。

過了許久,那護觀人回來,跟任老爺子說,師尊讓把幾杆包裹拿上後山,麻袋裏的東西要則讓任老爺子和唐龍、淩鷗三人運到機密處,拆出來,重新整理、放好。

於是這一行人,又將麻袋扛到了清風觀書閣的藏書房裏麵。

任老爺子屏退左右,隻留下唐龍和淩鷗。

清場完畢,三人這便仔細拆起袋子來。

任老爺子將麻袋子堅韌的表皮,艱難地割開,果然如麻溜三爺所說,從切口當中漏出許多木糠來。

撥開餘下的木糠,終於看見,木糠之下,隱藏著幾卷用布包著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