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適應環境融入公司1(3 / 3)

對於這些問題的回答將給你提供一份有關你自己的短期目標的清單。在形成這些目標的過程中,不要純粹地依靠邏輯思維。這一類的抉擇,需要發揮你的創造力,應該把你的情緒、價值和信仰等因素全部調動起來。如果你是已婚者的話,你還需要考慮你的配偶的情緒、價值和信仰等,因為在任何的重要抉擇中,他(她)總是影響你個人生活的一個部分。

步驟之四:在形成了上麵的具體的短期的目標之後,你應該策劃一下將如何去達成它們。

比如,你現在是一個中層的管理人員,你的5年、10年或20年個人職業發展規劃要求你成為一個高級主管。那麼,怎麼才有可能實現你的目標呢?如果你能夠回答好如下的各項問題,那麼你就應知道自己該怎樣做了。這些問題是:

①我需要哪些特別的訓練才能使我夠資格做一名高級主管?

②我該增加哪些書本知識?

③為使自己仕途坦蕩,我需要排除哪些內部的政治上的障礙?

④我目前的上司在這方麵是我的一個幫助還是一個障礙?

⑤在目前的這個公司我最終成為高級主管的可能性有多大?在這裏的機會是否比在其他公司更大?

⑥得到這份職位者的一般教育程度、經驗水平和年齡層次是怎樣的?

步驟之五:行動。

這是所有步驟中最艱難的一個步驟,因為要求你停止夢想而切實地開始行動。我們知道良好的動機隻是一個目標得以確立和開始實現的一個條件,但不是全部。如果動機不轉換成行動,動機終歸是動機,目標也隻能停留在夢想階段。要想實現人生的終極目標,有兩個方麵的陷阱需要謹慎避免:一個是懶惰,另一個是錯誤,哪怕是小的錯誤。懶惰是事業成功的天敵。

很多人不息地奮鬥一輩子都沒有能夠完美地實現自己人生目標,更不用說懶惰者了。要想有一個無悔的人生,除了認準目標外,還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在實現人生終極目標的過程中,難免受到各種妨礙或各種誘惑,任何的閃失或偏差都會使你遠離你的既定目標。然而,人非聖賢,誰人無過?隻是要在通往理想的艱難跋涉途中,盡可能少地犯錯誤。這樣就可以盡可能快地達到你的目標。

步驟之六:不斷地修改和更新你的人生和職業發展目標。

人生目標的確定往往是基於特定的社會環境和條件的。這樣的環境和條件總在變化,確定了目標也應該做出修改和更新,況且這樣的目標雖然寫出來了,但是並未鑲刻在石頭上,它的存在隻是為你的前進提供一個架構,指示一個方向。你是它的創造者,你可以在它看起來正把你引向歧途的任何時候更改它。

3.有目標才有方向

目標管理把客觀的需要轉化成為個人的目標,通過自我控製取得成就,這是真正的自由。每位員工,都必須明確其目標。這些目標應該始終以公司的總目標為依據。製定自己的目標,是每位員工的責任,並且是其首要責任。

有些員工經常會說:“我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用來表明自己在單位的處事原則。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思想在中國流傳了兩三千年。其實,這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表現,是明哲保身、不思進取的表現,是與現代社會的要求格格不入的。

隨著社會競爭、人才競爭的日趨激烈,很有必要提倡“不在其位、先謀其政”。

“不在其位、先謀其政”是形勢發展的要求。當今社會的競爭集中體現在人才的競爭。無論是公開選拔、競爭上崗、招聘人才,大都會有這樣一條試題:“假如你是某一職位的負責人,讓你負責某一項工作,你會怎樣做?”要想回答好這一問題,就要求你“不在其位、先謀其政”。日常的工作中,作為下屬,常常要協助領導完成某項工作任務,在協助的同時,要多想一想,假如“我是領導,我會怎麼做?”這樣在學習領導工作方式方法的基礎上自己的記憶肯定比較深刻,對自己能力的提高肯定大有裨益。同時,還可以把這種思考延伸到“假如我是市長……”、“假如我是書記……”、“假如我是廠長……”、“假如我是經理……”等等。這樣,當機遇來臨之時,才不至於臨陣磨槍、手忙腳亂,才能把握機遇、有所成就。

“不在其位,先謀其政”是積極工作的表現。俗語講:“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這些說明了參謀的重要性。現代的工作不僅需要能貫徹領導工作意圖、紮實工作的人才,也需要能為領導出謀劃策的人才。大凡領導在做出某項決定前,都會征求大家的意見,使決策更加合理,促進工作的開展。要想使自己的建議有針對性並為領導所接受,平時就要“不在其位、先謀其政”,就要紮實工作並善於在工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為“謀其政”積累工作經驗和能力。

“不在其位、先謀其政”是主動學習的動力。要想“謀其政”,並做到謀有水平、謀有見地,必須提高自身素質。隻要你有了提高素質的主觀願望,就會主動學習有關的理論和業務知識,就會主動向領導學習、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這種主動學習的效果肯定比“要我學”的效果好許多倍。

需要指出的是這裏所說的“謀”隻是參謀、謀劃的意思,並不是要幹預政務、為難領導,絕不能對領導集體決策的事評頭品足、指手畫腳,也不能因領導不采納自己的建議而耿耿於懷、心存不滿。

《朱子家訓》日:“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要切記,命運總是垂青於有準備之人。

因此要積極主動地抓住每一次培訓的機會

有很多大公司都進行定期的職工培訓,早在1996年,國家勞動部門就已經對企業應當按照員工工資總額的1.5%提取員工訓練經費做出了規定,《企業財務準則》也有這樣相類似的條款,但企業目前在對員工進行職業訓練方麵仍然存在不規範的現象。

全國90%以上的企業屬於中小型企業,其中就有相當多的企業不願意組織職業訓練,使員工原本應該享受到的職業訓練的權利沒有實現,其投入的費用很少達到1.5%,有的根本就沒有投人。還有一些服務性行業,尤其是一些利潤和收入較高的行業如按摩、茶藝、家政等還存在著以收取高額培訓費為經營目的的醜惡現象。

與此相反,一些企業在這方麵卻做得很超前,比如一些大型的高新技術企業、外資企業和少數國有企業,其投入的訓練經費往往達到5%以上,個別企業甚至可以達到10%。這種情況說明我國企業在職業訓練的投入上是極不平衡的。

用人企業在這方麵存在著認識上的不平衡現象。一些正規的、大規模的企業,以及一些國企和外資企業很重視從業人員從業前和從業中的培訓,這在《條例》頒布之前已經進行了。他們在這方麵的製度齊全、有計劃、費用能落實,而且有專門的機構去執行。一些小型企業、部分民營企業、個體戶以及一些三來一補(即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加工和補償貿易)企業明顯就做得不夠,他們中有些缺乏資金,有些產品檔次低,有些內部管理混亂,這些種種的原因導致企業主往往不願意投入財力、精力和人力到對員工的職業訓練當中。

我們從一位在某外企就職的職工那裏了解到,外資企業的培訓比較注重對員工進行企業文化理念的灌輸,力圖使員工成為在思想和行為上與企業形象保持高度一致的人,因此其培訓不光是職業技能上的,還包括企業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