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適應環境融入公司2(2 / 3)

招聘讓你感覺不舒服、甚至不喜歡的人,是找到那些能夠擴展一家公司思考、說話與做事方式的另一個有效方法。一家玩具公司的主管講述了這樣的經曆,她說公司總是招聘到一些在麵試時假裝思維方式和公司完全一致,但在加入公司之後表現卻截然不同的人,他們總是批評公司的某些產品非常差。用她的活來說,這使得我們非常憎恨他們,但她也承認,這些批評者中常常有人設計出對公司非常關鍵的玩具。薩頓對這位玩具公司主管的建議就是,善待這些批評者,而且在以後的招聘中故意招聘一些她以及公司裏其他人不喜歡的人。

招聘那些對所要解決的問題一無所知的人同樣能激發創新。在創新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創新的早期階段,無知常常是一種福祉。那些對於應該如何做毫不了解的人,往往不會被先入之見所蒙蔽。找到這種一無所知的人最簡單的辦法是招聘新手,譬如剛剛從大學畢業的學生;另一種方法則是招聘其他領域的專家,他們往往能夠從新的角度觀察和解決問題。

6.熟悉木桶理論

身為公司員工,一定要熟悉木桶理論:

一個木桶由許多塊木板組成,如果組成木桶的這些木板長短不一,那麼這個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決於長的木板,而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一個企業好比一個大木桶,企業中的每一個員工都是組成這個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塊木板,因此,企業的成功往往不隻取決於某幾個人的超群和突出,更取決於它的整體狀況,取決於它是否存在某些突出的薄弱環節。木桶定理表明,對企業而言,最短的木板就意味著企業的劣勢,因此,劣勢決定優勢、劣勢決定生死。

一隻沿口不齊的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在於木桶上最長的那塊木板,而在於最短的那塊木板。要想提高水桶的整體容量,不是去加長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要下功夫依次補齊最短的木板;此外,一隻木桶能夠裝多少水,不僅取決於每一塊木板的長度,還取決於木板間的結合是否緊密。如果木板間存在縫隙,或者縫隙很大,同樣無法裝滿水,甚至一滴水都存不住。

“木桶定理”表明:企業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是如何使企業中“最短的木板”變長,並且要使它們不斷變長。你就要隨時領會管理者的意圖,先謀其政,可以盡占先機,那麼你離成功就不遠了。

同樣,木桶理論也可以運用到的成長和素質的培養上。

對於個人來說,下麵的弱點是人們最有可能出現的缺點。因此,每一個人都應該問問自己:我是否存在著這些缺點,它嚴重嗎?

惡習

毫無疑問,不良的習慣可以說是每個人最短的木板之一。因為習慣會透過一再的重複,由細線變成粗線,再變成繩索,再經過強化重複的動作,繩索又變成鏈子,最後,你就隻能受這道鏈子的束縛了。

人類時時刻刻都在不經意中培養習慣,這是人的思維慣性。因此,我們仔細想一想,我們平時正在培養哪種習慣?因為我們都受習慣潛移默化的影響,都要臣服於習慣之下,最終,習慣可為我們效力,也可拖我們的後腿。

諸如懶散的習慣、看連續劇消磨時光的習慣、喝酒的習慣以及其他各式各樣的習慣,有時要束縛、控製我們大量的時間,而這些無聊的習慣占用的時間越多,留給我們自己可利用的時間就越少。這時的不良習慣就像寄生在我們身上的病毒,慢慢地吞噬著我們的精力與生命,這時的習慣就成了一個人最大的缺陷,成了阻礙個人成功的主要因素。

有些人,已被習慣束縛,已經成為習慣的奴隸,碰到任何事情,都想把它們嵌進習慣的框框中,這樣怎麼能夠想出新奇的思路呢?怎麼能夠產生獨特的想法呢?這時的習慣就像寄生在我們大腦裏的腫瘤,阻止我們思考與創新;如果任何事都變成習慣性,漸漸地,就會失去探索和尋求更好方法的欲望,這時習慣就成了惰性的別名。

所以,習慣有時是很可怕的,習慣對人類的影響,遠遠超過大多數人的理解,人類的行為95%是透過習慣作出的。事實上,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惟一的差別在於他們擁有不一樣的習慣。而一個人的壞習慣越多,離成功就越遠。

犯錯

通常人們都不把犯錯誤看成是一種缺陷,甚至把失敗是成功之母當成自己的至理名言。但我覺得在以下兩種情況下犯錯誤是一種缺陷。

1、不斷地在一個問題上犯錯誤

如果一個人在同一個問題上接連不斷地犯錯誤,比如健忘,這是任何一個成功人士都不能容忍的。一個不會在失敗中吸取教訓的人是不配把失敗是成功之母掛在嘴邊的。不管是否具備吸取教訓的意識還是能力,它都是一個人獲取成功道路上的致命缺陷。

2、犯錯誤的頻率比別人高

不管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某些人犯錯誤的頻率總是比一般人高。他們做事情總是馬虎大意、毛毛糙糙。對他們而言,把一件事做錯比把一件事做對容易得多,而且每當出現錯誤時,他們通常的反應都隻是:真是的,又錯了,真是倒黴啊。

把犯錯歸結為倒黴是他們一向的態度,或許他們沒有責任心,做事不夠仔細認真,或許他們沒有找到做事的正確方式,但無論出於哪一點,如果他們沒有改正錯誤,這都將給他們的成功帶來巨大的障礙。

妒忌

妒忌是人類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感情之一。妒忌者希望別人遭受不幸,隻要不受懲罰,有時甚至會付之於行動。但他自己也會因為妒忌而遭受到不幸,他不是從自己擁有的一切裏汲取快樂,而是從他人擁有的東西中汲取痛苦。

人在童年時代遭遇的不幸大大刺激了妒忌心的形成。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兒童還不滿一歲就有了這種心理,如果你對一個幼兒冷落,而對另一個幼兒表示出明顯的偏愛,那一刻就會被另一個幼兒看到,並會引這個孩子的憎恨。隻是兒童在表露自己的妒忌和猜忌情感方麵,比成年人稍稍公開一些。

妒忌是最為可歎可悲的。隻要有妒忌存在,那麼它對任何美德,甚至對最有用的特殊技巧的發揮都是致命傷害。如果任憑妒忌的熱情肆意泛濫,整個社會、整個世界都不會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