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家想競爭取勝的公司必須設法使每個員工敬業。沒有敬業的員工就無法給顧客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也就無法讓公司在市場競爭中獲勝。敬業精神在今天受到重視的程度超過任何一個曆史時期。但是,對於敬業精神的內涵和曆史淵源,我們了解的還非常粗淺,對樹立敬業精神的培訓和操作方法,我們更是一知半解。中國現在剛剛發展市場經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早期關於敬業精神的論著和培訓手冊就成為我們急需學習和應用的樣板。
德國大哲學家、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在1904年到美國考察,隨後寫出《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他在這本人類永恒經典中提出:美國之所以產生了充滿活力、發展迅速的資本主義社會,和從歐洲逃到美國來的新教徒(也稱清教徒)帶來的倫理道德、職業精神有直接的關係。
近百年過去了,今天美國社會的現狀,更加證明了韋伯當年觀察的準確性。紐約大學金融學教授弗格森(Niall-Ferguson)在最近的《紐約時報》發表的《為什麼美國超過歐洲(線索:上帝的因素)》中,再次強調了韋伯這種結論的正確性:美國經濟之所以一直好於歐洲?這和絕大多數美國人的信仰和新教倫理有直接的關係。正如韋伯當年觀察的,正是美國人的信仰和職業道德,使美國人更加勤奮、努力、忠於職守、自立自強,而正是這種職業精神力量在推動著美國資本主義的蓬勃發展。弗格森教授說,按照美國人的標準,歐洲人則屬於懶散。
這一點,僅從大西洋兩岸的工時長短就可看出,按照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最近發表的數字,平均每個美國人每年工作1,976個小時,德國人平均每年工作1,535個小時,比美國人少22%。而荷蘭人、挪威人等工作小時比德國人還少。即使是英國,也比美國少10%。從1973到1999年這26年間,美國人平均每年工作的時間延長了50個小時,即增長了3%,而同期德國人縮短了12%。1999年,法國又把每周工時減到35小時,等於工廠每周減少四小時產值。法國企業家抱怨說,這等於全球企業百米賽跑,法國要穿拖鞋,我們沒利可贏。
為什麼大西洋兩岸會有這樣的不同?歐洲主要國家原來都是基督教徒占主體的國家,但現在整個歐洲在走向非宗教化,歐洲人對宗教的信仰已比六十年代大幅下降。據最近蓋洛普的調查數字,在荷蘭、英國、德國、瑞典、丹麥等國,每個月至少去一次教堂的人不到10%。而在美國,91%的人相信有上帝,82%的人說,上帝對於他們來說非常重要。
你看見辛苦敬業的人麼,他必站在君王麵前(《聖經箴言》二十二章二十九節),敬業的人才可以得救,敬業是他通向天堂的通行證。美國人的宗教信仰使他們對職業和工作有著與歐洲人不同的理解。一切正像馬克斯·韋伯所說的:職業思想便引出了所有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上帝應許的惟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們以苦修的禁欲主義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個人在現世裏所處地位賦予他的責任和義務。這是他的天職。
任何一項事業背後,必然存在著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敬業精神本質上是一種信仰。對於信仰而言,更重要的是形式和實踐。信仰要靠形式來支撐。在當代由美國緣起的諸如安利直銷、人壽保險推銷等經濟活動中的訓練,很多都源於新教的信仰活動。對於敬業精神這種信仰,也需要類似的訓練來支撐、來強化。
敬業,就是尊敬、尊崇自己的職業。如果一個人以一種尊敬、虔誠的心靈對待職業,甚至對職業有一種敬畏的態度,他就已經具有敬業精神。但是,他的敬畏心態如果沒有上升到敬畏這個冥冥之中的神聖安排,沒有上升到視自己職業為天職的高度,那麼他的敬業精神就還不徹底、還沒有掌握精髓。天職的觀念使自己的職業具有了神聖感和使命感,也使自己的生命信仰與自己的工作聯係在了一起。隻有將自己的職業視為自己的生命信仰,那才是真正掌握了敬業的本質。
沒有真正的敬業精神,就不會將眼前的普通工作與自己的人生意義聯係起來,就不會有對工作的敬畏態度,當然就不會有神聖感和使命感產生。
敬畏職業,就像虔誠的教徒敬畏冥冥之中的神一樣——我們世俗的經濟生活,就需要這樣的人生態度和生命信仰。
敬畏職業,因為個人的工作就是個人的天職。
14.興趣比天才重要
我們許多調查研究已經顯示,單憑我們觀察一個人在工作中的實際運作能力並不能解釋、預測他職業生涯的成功和失敗,興趣、價值觀、動機等情感性傾向因素對他職業生涯適應性都有很大的影響,因而同樣必須加以考慮。在這些因素中,尤其以興趣所起的作用最大。
你在選擇職業生涯時,不僅需要知道自己有能力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也需要知道自己對哪類工作感興趣並能滿足你的意思。隻有將能力和興趣結合起來考慮,才更有可能取得職業生涯成功。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華人丁肇中說過:“興趣比天才重要。”
帕弗利克為什麼會成為農藝師就是一個典型的範例。
剛入學不久的帕弗利克,從一個活潑好動、求知欲強的天真的孩子一下子變成了沉默拘謹、過分聽話和膽小的學生,簡直是從事物的一端走向了事物的另一端。因為在入學的頭幾個星期,帕弗利克感到自己和別的同學不一樣,同班同學可以不費力氣地把單個的字母組成音節,並朗讀出來,而帕弗利克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辦到。一首關於美麗的冬天的詩,同學們隻需聽上兩、三遍就記住了,可是他卻怎麼也做不到。久而久之,大家都認為他屬於“沒有掌握知識的天分”的落後學生。
然而,在田野森林裏的帕弗利克與在教室時的判若兩人。這個“思維遲鈍的孩子”在大自然的懷抱裏顯得異常聰明和好奇。當老師帶他們參觀生物室時,麵對眼前展現出的一個嶄新的、從未見過的世界,帕弗利克簡直被迷住了,聽了老師在一旁的解說,更是異常興奮。這裏的植物他以前都看到過,也很熟悉,可是在每種植物上麵都有一種新奇的、不同尋常的東西:西紅柿的莖不是分叉成簇,而是像葡萄那樣攀援或纏繞著向上生長,上麵掛滿了累累果實;蔥頭和西瓜差不多大小;黃瓜,真正的大黃瓜,卻生長在瓶子裏。
帕弗利克睜大眼睛看著,心想:這都是怎麼搞出來的?這時,他的思想已經離開眼前充滿陽光的溫室,進入一個奇跡般的世界:要是能夠在學校園地裏培養出十來棵這樣的西紅柿有多好呀!也讓它們長成一排,結出的果實就像一串串葡萄那樣。可是,這一切怎麼好跟大家講呢?要知道,他的算術不及格,他能幻想這些有趣的事情嗎?
帕弗利克勉強從初小畢業了,在升入五年級的最初幾周,他埋頭讀書的時間更長,更加令人疲勞。不過,在帕弗利克的生活中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在許多課上,已經不像在低年級時那樣,隻要求聽講和記憶,而且還要求動手做什麼,這種實際動手的操作課給帕弗利克帶來了歡樂。他對植物課最感興趣,並很快顯露出他在這方麵的智慧,用植物課教師的話來說,他的智慧是“表現在手指尖上”,“連有些熟練的園藝工都做不好的事,這個五年級的學生都會做。”表現出他的超人的智慧和動手能力。
在一次植物課上,學生們用多種方法把果樹嫁接到野生砧木上去。教師注意到,帕弗利克怎樣精細而準確地切開砧木的樹皮,剝出插條上的幼芽。帕弗利克從一顆珍貴品種的蘋果樹上剪下一根長著兩個幼芽的樹枝,思考著不用嫁接的方法是否能培育出樹苗,教師告訴他,這需要很高的技藝。在老師的鼓勵下,他的兩眼閃爍著一種興奮的光芒,他決心自己試驗一下。
對帕弗利克來說,幸福的日子開始了。經過他的精心護理和細心觀察,後來他發現有一半插枝冒出了芽苞,並漸漸長出晶瑩發亮的樹葉……同時他還敏銳地發現,那些長活了的樹枝是從樹頂上剪下來的,而死了的樹枝是從樹的中部和下部剪下來的。於是他得出:“應該從樹頂上剪,這樣才能繁殖出更多的樹苗來。”
關於帕弗利克搞試驗的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全校都知道了。在這之後,帕弗利克身上的那種膽怯、拘謹、猶豫不決慢慢地消失了。他的求知欲越來越旺盛,他的思維的覺醒、智力的發展、求知欲的增強,這一切都跟植物課能成功地使他展示出自己的天才和創造性勞動的稟賦分不開。帕弗利克自己明白:植物栽培是他能夠表現自己能力的活動領域——他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所在。他又在溫室裏和生物室裏開辟了一些新的工作,進行各種有趣的試驗。他在植物天地裏試驗著,研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