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以全身朝氣裝飾自己(2 / 3)

增強信心。當知道自己在某方麵有缺陷,不如人的時候,要熱愛生活。想成為生活強者的人,會懂得以勤補拙,懂得笨鳥先飛的道理。而要做到這一點,自信心很重要。因為隻有自己相信自己,樂觀向上,對前途充滿信心,並積極進取,才是消除自卑、促進成功的最有效的補償方法。

增加成功經驗。一個人成功經驗越多,他的期望也就越高,自信心也越強。可見,通過一次又一次微小的成功,可以使自信心得到增強和升華。對於自卑的人來說,重要的是建立起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抱負水平,增加成功的經驗。這可以由小由少做起,確保首次努力的成功,形成良性循環。如果已遇到困境,感到自卑時,則可改做一件比較容易成功,或者自己願意並有興趣的活動或工作,以便增強信心,消除自卑。

正確估價自己。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長處與短處,因此不能隻看自己短處不看長處。積極的態度是揚長避短,以長補短。這一方麵不行,也許另一方麵比別人強。

多向名人學習。多讀些有關名人成功的書籍,尤其是那些曾被自卑感困擾的名人的事跡,從中獲得克服困難的經驗,進而鼓勵自己加強自信,發揮所長,集中精力,矢誌不渝地達到目標。這樣,自卑心理也會不驅而散。

深層冥想法。日本精神療法研究所所長小林英夫認為,此法能充分運用潛能抑製自卑感。方法是:配合腹式呼吸,集中想想自己的長處,例如想想小學時期那些令人高興的事,想想別人的讚美,就擁有越多的自信,不要羞於承認自己的長處,以零為基點,不斷去增添它。美國的精神科醫師也提出了他們的方案。當然,對象主要是上班族,其做法就是與他們直接麵談。當這些人因為新的工作、新的地位,以及對未曾涉足過的領域感到不安時,這些醫師就指導他們做一張樂觀、悲觀對照表。具體做法就是,在一張大的白紙上劃一條豎線,分成左右兩欄,左邊寫上樂觀,右邊寫上悲觀,然後把它貼在書房的牆上。每天下班之後,麵對這張表把心中樂觀和悲觀的感覺如實地寫在表的左右兩邊。全部寫完以後,把悲觀的部分用黑筆一個個地劃掉,同時把悲觀的感覺從心理趕出去,然後看著樂觀的部分,出聲念一次,這樣心中就會和這張表一樣,充滿樂觀的感覺。

這個方法最大的效果在於:心中感到不安時,樂觀和悲觀的感覺常常會不斷地交替出現,若能明確的將它們劃分出來,你心裏就有了譜,有時雖然會發現悲觀的因素占多數,但是這也無妨,隻要你有勇氣把它劃掉,你就能夠戰勝它,同時還能增加你的自信。

隻要了解了這個道理,當然也不必一定要寫在紙上,在腦中、在心裏都可以進行。

3.增強自信

自信可以釋放人的各種力量:膽大、英勇、坦誠、開朗、樂觀、豁達、謙虛、熱情,自信的人熱愛生活,無所畏懼,自信的人敢於接受自己的缺點,看問題較客觀,較易接受現實,對自己較負責,較易控製自己的情緒,自信的人更富同情心,也更具愛的能力,人際關係不會太緊張。那麼,怎樣才能建立自信呢?

要成為自信的人,首先要改變自己心中做人的標準,正確對待社會和他人的貶抑性評價,充分認識,肯定自我的長處和優勢,改變對自己的認識。社會的評價並不是完全正確的,切不可屈從社會的貶低和鄙視,否定自己的過人之處。一個人的品行、成就永遠不會超過其自信心的限度。

要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不要輕易說自己不能,而要說讓我試試!凡事不應該常懷奢望,要知足常樂。如果追求目標較大較高時,可將它分解為一個個易於成功的小目標,通過每個小目標的成功實現來激勵自己,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是否注意到,無論在教堂、教室或會議室等各種聚會中,後麵的座位是怎麼先被坐滿的嗎?大部分占據後排座位的人,都希望自己不會“太顯眼”,而他怕受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信心。你可以挑前麵的位子坐。

坐在前麵能建立信心。把它當作一個規則試試看,從現在開始就盡量往前坐。當然,坐前麵會比較顯眼,但要記住,有關成功的一切都是顯眼的。

不知你注意沒有:一個人的眼神可以透露出許多有關他的信息。某人不正視你的時候,你會直覺地問自己:“他想要隱藏什麼呢?他怕什麼呢?他會對我不利嗎?”

不正視別人通常意味著:在你旁邊我感到很自卑;我感到不如你;我怕你。躲避別人的眼神意味著:我有罪惡感;我做了或想到了什麼我不希望你知道的事;我怕一接觸你的眼神,你就會看穿我。這都是一些不好的信息。正視別人等於告訴他:我很誠實,而且光明正大。我相信我告訴你的話是真的,毫不心虛。

要讓眼睛為你工作,就是要讓你的眼神不隻是用來看路、看電腦,更應專注別人,這不但能給你信心,也能為你贏得別人的信任。

另外,把你走路的速度加快25%,你會找到自信的感覺。

大衛·史華茲還是少年時,到鎮中心去是很大的樂趣。在辦完所有的差事坐進汽車後,母親常常會說:“大衛,我們坐一會兒,看看過路行人。”

母親是位絕妙的觀察行家。她會說:“看那個家夥,你認為他正受到什麼困擾呢?”或者“你認為那邊的女士要去做什麼呢?”或者“看看那個人,他似乎有點迷惘。”

觀察人們走路實在是一種樂趣。這比看電影便宜得多,也更有啟發性。

許多心理學家將懶散的姿勢、緩慢的步伐跟對自己、對工作以及對別人的不愉快的感受聯係在一起。但是心理學家也告訴我們,借著改變姿勢與速度,可以改變心理狀態。你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身體的動作是心靈活動的結果。那些遭受打擊、被排斥的人,走路都拖拖拉拉,完全沒有自信心。普通人有“普通人”走路的模樣,做出“我並不怎麼以自己為榮”的表白。

另一種人則表現出超凡的信心,走起路來比一般人快,像跑。他們的步伐告訴整個世界:“我要到一個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會在15分鍾內成功。”使用這種“走快25%”的技術,抬頭挺胸走快一點,你就會感到自信心在滋長。

要不,你也可以練習當眾發言,以加強自信心。

拿破侖·希爾指出,有很多思路敏銳、天資高的人,卻無法發揮他們的長處參與討論。並不是他們不想參與,而隻是因為他們缺少信心。

在會議中沉默寡言的人都認為:“我的意見可能沒有價值,如果說出來,別人可能會覺得很愚蠢,我最好什麼也不說。而且,其他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並不想讓他們知道我是這麼無知。”這些人常常會對自己許下很渺茫的諾言:“等下一次再發言。”可是他們很清楚自己是無法實現這個諾言的。每次這些沉默寡言的人不發言時,他就又中了一次缺乏信心的毒素了,他會愈來愈喪失自信。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如果盡量發言,就會增加信心,下次也更容易發言。所以,要多發言,這是信心的“維他命”。

不論是參加什麼性質的會議,每次都要主動發言,也是評論,也許是建議或提問題,都不要有例外。而且,不要最後才發言。要做破冰船,第一個打破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