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2年4月30日,即沙皇費多爾去世後的第四天,射擊軍士兵開到皇宮請願,要求把那些不得人心的指揮官交給他們懲處。娜塔莉雅皇後倉促間滿足了他們的最後通牒的要求。射擊軍的16個團長被罷官,並受到鞭笞。後來,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成功地把射擊軍士兵的怒火引導到自己的政敵身上。射擊軍各團裏流傳著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和索菲亞製造的謠言,說是納雷什金家族“除掉”即殺死了伊凡王子。射擊軍還得到了應當處死的領主的名單。
5月15日,射擊軍各團聽到警報聲,立即擂著鼓,擎著迎風招展的旗幟,向克裏姆林宮進發。他們相信伊凡王子真的已經不在人間,準備按照索菲亞和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陰謀製訂的計劃行事。可是,傳聞失真。領主、僧侶和領著伊凡與彼得兄弟倆的娜塔莉雅皇後出現在宮門的台階上。這就是彼得和射擊軍部隊第一次會麵時的情景:廷階下是怒不可遏的人群,廷階上是驚恐萬狀、並不理解當前事件真相的10歲的彼得。
射擊軍部隊發現自己受騙後,愣怔了一會兒,隨即提出了嚴懲“叛徒領主”的要求。他們把米哈伊爾·尤裏耶維奇·多爾戈魯基拉下廷階,用亂槍戳死。又殺死了領主馬特維耶夫。除了幾個領主和領主杜馬的書記之外,射擊軍還殺死了納雷什金家的伊凡和阿芬納西,並迫使他們的父親基裏爾削發出家。射擊軍一邊在地上拖曳著被殺者的屍體,一邊嘲罵道:“這就是領主阿爾捷蒙·謝爾蓋耶維奇的下場!”“這就是領主羅莫丹諾夫斯基的下場!”“這就是多爾戈魯基的下場!杜馬議員駕到,躲開點兒!”
這場屠殺使年幼的彼得受到了很大的震動。痛苦的重擔首先落在母親的肩上,但5月15日至17日的事件在孩子的腦海裏也留下了終生難忘的深刻印象。
射擊軍消滅了納雷什金家族的許多擁戴者之後,要求由伊凡和彼得兄弟倆同當沙皇。幾天以後,他們又提出一個補充要求:在兩個小沙皇未成年的時候,由索菲亞公主治理國家。
五月事變的結果,納雷什金家族固然死了不少人,索菲亞和米洛斯拉夫斯基家庭也隻是表麵上得到了政權,因為控製首都局勢的實權落到了以射擊軍政廳的新領導霍萬斯基公爵為首的射擊軍手裏。他們通過索菲亞執行自己的意誌,他們要求將射擊軍部隊改為宮廷直屬步兵部隊。他們還咄咄逼人地要求在紅場上建立一座“紀功碑”,記載他們在五月事變中的功績。索菲亞試圖用賞賜金錢、給予褒獎的辦法來安撫射擊軍,但很快她就發現,那些把她捧上台的人,也可能用五月事變同樣的血腥手段奪去她的政權。
索菲亞開始在貴族圈子裏廣泛網羅支持她的人物。8月19日,她帶著兩個小沙皇離開莫斯科,來到謝爾蓋聖三一修道院。從那裏,她號召貴族們將武力調到該修道院附近待命。當貴族的民團彙集成一支實力雄厚的軍事力量時,索菲亞一麵召見霍萬斯基公爵,一麵密令她的心腹在公爵前往修道院的途中將他逮捕,立即就地處死。
射擊軍聞訊後,起初,他們決定同集結在修道院的貴族武裝決一勝負,但隨後一想,又認為還是以認罪為上策。這樣一來,角色就互相調了個兒:不再是射擊軍左右索菲亞的意誌,而是索菲亞向射擊軍提出了最後通牒式的要求:拆除紅場上剛剛樹起的“紀功碑”;不得組織哥薩克式的小團體。
從此開始了索菲亞的7年統治。索菲亞的寵臣瓦西裏·瓦西裏耶維奇·戈利津公爵當了政府首腦。他是當時最有學問的貴族之一,懂得好幾種外國文字。崇拜他的人說他“是個才智超群、出類拔萃的非凡人物”。戈利津任使節政廳總監期間,於1686年同波蘭締造了永久和約。和約規定將基輔歸並俄羅斯。這是外交和政治上的一大成就。索菲亞立即利用這一成就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從1687年起,在官方文件上,除了兩個沙皇的署名之外,開始加上索菲亞的名字。然而,政府在其他的外交、政治活動方麵不但未能鞏固這位公主由於締造永久和約而取得的威望,反而給她的威信帶來了明顯的損害。
作為交換條件,俄國取得基輔後,必須加入由波蘭、奧地利和威尼斯組成的反土耳其同盟,征討克裏米亞韃靼人。同盟國賦予這次遠征的任務是牽製敵人:俄軍應將韃靼騎兵部隊牽製在俄方的戰場上,以保障波蘭和奧地利的土地不受韃靼騎兵的滋擾。進軍克裏米亞也符合俄國自身的利益,因為南俄諸縣常常受到韃靼人掠奪性的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