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五月事變(2 / 2)

1687年戈利津公爵率領俄軍第一次遠征克裏米亞。這次遠征沒有得到軍界人士的支持。有些軍人在檢閱時竟穿著喪服,給戰馬披上黑色的馬被,表示不相信這次戰爭能取得勝利。5月裏,10萬大軍向克裏米亞進發。部隊還沒有到達目的地,路上也沒有遭遇一個敵人,可是卻因為缺乏糧草和飲水的緣故受到了重大損失,隻得班師回朝。但是,失敗並不妨礙戈利津在捷報中說什麼韃靼人望風披靡,不敢與俄軍交鋒雲雲。

兩年後,即1689年,戈利津再度遠征。為了避免遭到草原大火的危險和缺水的困難,部隊在早春時節就開始南下。這一次仍然是一經與敵人接觸,就把韃靼人趕走了。5月裏,戈利津到達彼列科普堡,但他隻是在城堡外逗留了一晝夜,就向北方撤回。第二次克裏米亞遠征,像第一次一樣,以毫無成果而告終。可是索菲亞在給她的寵臣的信裏卻溫情脈脈地說:“你完成了如此重大的任務,我該如何酬謝你比一切人更辛勞的辛勞呢,愛卿?”根據公主這封信的精神,宮廷給戈利津頒發了正式的嘉獎令。在嘉獎令中,兩位沙皇向這位不走運的將領致意,感謝他完成了“許多辛勤的工作”,感謝他使韃靼人“在他們肮髒的老巢裏被我軍打得一敗塗地,落荒而逃”,感謝他取得了“空前的勝利”。

嘉獎令上的這些漂亮詞句,像為遠征舉行的祝捷大會一樣,隻能製造一種勝利的假象。可是索菲亞有意掀起的喧囂氣氛騙不了任何人。莫斯科甚至流傳著這樣的消息:戈利津“在彼列科普收了韃靼人兩桶金幣的賄賂”,不過,準確點說,該是兩桶鍍金的銅幣。這位能幹的外交官和多情的寵臣,竟是個最不中用的軍事長官。

……彼得是怎樣度過這7年的歲月的呢?他和母後娜塔莉雅一起先後住在莫斯科郊外的沃羅比耶沃、科洛緬斯科耶、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3個村子裏。在宮廷事務中,和伊凡一樣,彼得隻是一個裝潢門麵的角色,參加教堂的禮拜儀式,跟宮廷人員一道去莫斯科市內和郊區的寺院做禱告,接見外國使節。宮裏為兩位共同稱帝的兄弟安放了雙人寶座,在接見外國使節時,攝政的索菲亞公主隱蔽在寶座的背後,提示兩位小沙皇該做些什麼。瑞典大使館的一位秘書在1683年描寫過某次接見的情景。這是現在所知道的有關少年彼得的第一篇材料。“在鋪著土耳其地毯的接見大廳裏,在神像下的兩張銀圈椅上,坐著兩位穿戴華麗的沙皇。哥哥把帽子拉到眼眉前,垂眼望地,旁若無人,幾乎紋絲不動地待著。弟弟卻掃視著眾人;他容光煥發,麵目俊美,當臣屬剛開口向他啟奏時,他身上便迸發出一種生氣勃勃的熱情。”彼得對事事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加上他那坐立不住的舉止,常常弄得老成持重的領主們不勝慌亂。11歲的彼得就身量和發育來看,倒像是個16歲的青年。這位瑞典外交官成功地抓住了彼得的性格特征,活潑好動,童稚的天真,旺盛的求知欲。

在那些令人疲憊不堪的、莊嚴的、已經不再那麼頻繁的宗教儀式的空當之間,彼得幹些什麼事呢?學文化。他所受到的教育即使不算是少得可憐,也是非常有限的。

當彼得還隻7歲多的時候,就給他找了個老師——領主羅季翁·馬特維耶維奇·斯特列什涅夫。大概從這時起開始教彼得讀書識字。從1683年起,杜馬書記尼基塔·佐托夫和阿方納西·涅斯特羅夫做了他的老師。這兩位老師都不是受過良好教育的飽學之士。彼得頭腦聰敏,接受能力很強,本來可以吸收大量的各種學問,可是兩個先生自己的本事僅夠教會他讀讀、寫寫、背背聖書上的某些段落,說說史地方麵的一鱗半爪的常識。彼得在求學時代甚至沒有學完17世紀的諸王子通常要學完的課程。

但是,在成年時期,無論是在史地方麵,還是在炮兵學、築城學和造船學方麵,他都具備了極為豐富的知識。這要歸功於他的稟賦、他那孜孜不倦的求知欲和永不知足的好學精神。不過,並不是在教育上的一切空白點他都成功地填補上了:他至死都未能得心應手地運用正字法,因而犯過一些文理通順的文牘員不會犯的文理上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