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分析
近年來,與高速發展的大環境相悖的是“食品安全問題”頻亮紅燈,與“陳化糧”和“地溝油”相比,“蘇丹紅”、“奶粉碘超標”和“福壽螺”等事件更加讓人觸目驚心。涉及企業從以前的小商小販發展到國際巨頭,食品安全質量遭遇前所未有的誠信危機,老百姓在購買食品時如履薄冰,無所適從。
為什麼會出現假奶、假酒、假大米?是因為我們的人不真,沒有愛心,因此做的是惡事而不是善事。
先做人後做事,大家都懂得這個道理。先做人就是先要懂得人生的哲學,後做事要懂得商業的邏輯。“道”解決的是思維方式,“理”解決的是行為方式,當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匹配的時候就和諧,這種美是我們追求的。這是金誌國對經營之道的“真善美”的樸素理解。
行動指南
構建商業文明的突破點在哪裏?最根本的是找到核心的東西——經營哲學所蘊涵的真、善、美,這是做人之道,亦是經商之道。
1月8日
社會和企業發展的雙循環
社會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關鍵是要解決“平衡力”和“控製力”的問題,實現資源、人口、環境、發展質量和發展速度的平衡。社會發展與企業發展是相互依托、相互作用的,有什麼樣的宏觀環境就會產生什麼樣的微觀行為,微觀的行為反過來又會影響到宏觀環境。要使宏觀的環境和微觀的行為和諧、統一,就必須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按照客觀規律辦事。
——摘自2005年3月金誌國提交的全國“兩會”議案
背景分析
企業與社會(指公眾、政府或國家)其實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生態平衡關係:社會是企業利益的來源,企業從社會汲取營養,反過來再回報給社會。雙方隻有形成和諧真誠的關係,企業才能更好地發展。
但在很多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卻忘記了對社會的回報和責任,變成了單獨的經濟利益體,甚至發生了危害社會的行為。這都不是一家有良知、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所為。
明白了企業與社會的關係,企業就應該善待員工,回饋社會;社會應該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公平競爭的環境,公正的法律環境,和平的國際環境。這樣雙方才會有良性的互動發展。
2005年2月16日,全球範圍內唯一一個關於抑製全球變暖的國際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締約國簽訂的《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了。其時,金誌國便堅定地表示:“作為中國啤酒業的領先企業,青啤要率先走出一條低碳發展之路。節約能源和盡量有效地使用能源以減少能源使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
“以最少的資源消耗、最小的資源代價,實現最大的經濟產出,充分、綜合利用能源。”始於2005年的“循環經濟”成為影響世人的環保關鍵詞。金誌國表示:“要減少能源使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一個主要的方法是節約能源和盡量有效地使用必需的能源。”
推進“循環經濟”實踐,著力建設“綠色”公司,金誌國認為,企業應該建設自己的和諧文化,特別是注重與生態環境的和諧,“擴大就業、創造稅收、注重環保、熱心公益,都是與環境和諧發展的表現”。
行動指南
社會和諧發展,企業不僅是受益者,更重要的是踐行者和推動者。同時,這種推動同樣會給企業帶來發展的先機。
1月9日
如何量化“和諧”
和諧是有許多可以量化的標準的。比如企業所生產的產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是企業最大和諧。自然和諧,就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強化環保意識,在獲取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社會效益,通過節能降耗形成循環經濟。
——摘自2005年3月金誌國接受張翼采訪的談話
背景分析
和諧的量化標準可以形成直觀、形象的健康指數,金誌國將之分解為內部健康指數和外部健康指數。“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都像一個人一樣必須耳聰目明、身心健康。哪裏有毛病都會不舒服,這就是不和諧。企業的發展和人的成長是一個道理,不能光一個勁兒地向上猛長個頭,營養和修養也要跟上,思維和能力也要健康和完善,確保身心健康、有機成長。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看就是一種協調發展,這種協調和平衡本身就是一種和諧。”
和諧並非虛擬,在金誌國看來,對員工、對消費者可以用滿意度來衡量,對經銷商、供應商,對社會、政府都可以建立一套可量化的評價體係。這個體係綜合起來就是企業的健康指數,是企業是否和諧可持續的基本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