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
還大自然以純淨
我們在為消費者服務、製造產品的過程中要消耗一些資源,這些資源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財富。我們在生產出優質產品的同時,還會產生一些廢棄物,如果我們將之隨意地排放出去,那就沒有盡到責任。我們要把生產垃圾變成再生資源,比如說把釀酒的酒糟加工成飼料,把廢酵母應用到生物製藥中。青啤人懷抱著這樣的信念:我們從純淨的大自然采集的這些原材料,還給大自然時仍舊是純淨的。
——摘自2007年3月金誌國接受人民網專訪的談話
背景分析
各種資源在進入青啤後,既是進入了生產流程,同時也是進入了循環經濟的鏈條。
啤酒生產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蒸汽,這些蒸汽在常溫下冷凝為水。以前這些冷凝水沒有人在意,現在卻被青啤人收集起來。釀造工人發明了“餘熱製冷”的新方法,利用這些冷凝水的餘熱來生產冷卻麥汁用的冰水,大大降低了製冷係統的電耗。以一家年產量20萬千升的工廠為例,這樣做每年能節約資源消耗100萬元左右,如果在青啤下屬各工廠全麵推廣,全公司每年可節約的成本超過4000萬元。
金誌國表示:你眼中看到的是垃圾,它就是垃圾,你看到的是資源,它就是資源。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首先要清除傳統思維中的垃圾概念,代之以資源的概念。要具備創新思維,才能擁有獨特的眼光,去發現“垃圾”的與眾不同的市場和價值。把資源轉化成財富,利用技術手段的支撐和相應資源配置,使之產業化,這樣才能提升市場競爭力。
二氧化碳是啤酒釀造過程中的副產物,同時也是啤酒生產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原料。以往啤酒發酵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經過技術處理後大部分都排放掉了。青啤在生產線上加裝了二氧化碳回收裝置,對二氧化碳進行收集、壓縮、淨化、幹燥、冷卻、液化、儲存,然後用於啤酒灌裝、過濾等生產所需。
“廢物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現在這些“廢物”在青啤人手中,又變成了可用於生產的原料,被重新利用起來。
行動指南
感恩自然、感恩社會,回饋自然、回饋社會,這是實現企業與社會、自然環境的可持續和諧發展的基礎。
1月15日
微觀運營“兩宗最”
對社會負責,我們必須在微觀運營中做到兩個“最”:最大化和最小化。最大化是使產值最大化,最小化是使資源消耗、環境汙染最小化。
——摘自2007年12月18日金誌國接受媒體采訪的談話
背景分析
青啤人通過二氧化碳回收技術的推行,改寫了滿罐36小時以後才可以對發酵罐中的二氧化碳進行回收的曆史,將二氧化碳回收時間提前至滿罐15個小時後,多回收了21個小時。另外實施碳的閉環管理,既能減少環境汙染,又能降低成本、增加效益。2006~2009年,青啤的二氧化碳回收總量超過21萬噸。
新能源替代方麵,青啤在2009年也取得了突破。根據工廠所在地的資源優勢,在一家工廠嚐試用穀殼替代原煤生產蒸汽,不僅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而且降低了化石燃料的消耗。僅此一項,該工廠年減排二氧化碳3萬多噸。
另外,青啤還積極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如麥根、啤酒糟、酵母泥、二氧化碳等副產品全部回收資源化利用,並創造了不菲的價值。青啤2009年實現綜合利用率100%,綜合利用價值1.3億元,充分證明了“責任有價”和“低碳賬本”的必要性。
行動指南
立足國家產業環保政策,立足現有產業實際,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升級傳統產業,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
1月16日
“明道”與“守道”
大自然讓我們“明道”,但“明道”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守道”才是關鍵。比如我們明白了要堅持科學發展觀,那就要做符合科學發展觀的事情。在啤酒行業,目前仍有大約60%的企業消耗多、汙染大、贏利少。對不符合可持續發展觀的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應該堅決予以禁止和製裁。
——摘自2007年9月金誌國接受《經濟半小時》節目采訪的談話
背景分析
2008年3月1日,伴隨著一聲轟然巨響,在青啤麥芽廠廠區屹立了15年之久的65米高的鍋爐煙囪,在爆破手發布的指令聲中瞬間傾覆。青島市環保局領導、青啤高層以及全國24家新聞媒體現場見證了這一過程。
早在2006年,青啤就斥資480萬元進行集中供熱嚐試。實施集中供熱後,青啤麥芽廠每年減少燃煤12000噸,二氧化碳排放減少73噸,煙塵排放減少14噸。2007年青啤麥芽廠又投資近200萬元,對可能造成環境汙染的汙水處理進行工藝改造。之後追加投資200餘萬元用於汙水二期改造,在滿足處理總量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處理質量,處理後的水可以用來養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