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
企業家不能被神化
輿論界往往傾力塑造企業家而不是標榜企業,一個企業家的免疫力再強,長期身處這樣的氛圍中,也會被輿論界神化,他自己也會自我神化、忘乎所以。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企業家作出的每一個決策都帶有戰略性質,倘若出現無法彌補、不可饒恕的差錯,對企業來說可能是災難性、致命的,有可能給一家企業畫上句號。
——摘自2006年8月金誌國接受《商周刊》采訪的談話
背景分析
從“做大做強”轉型為“做強做大”,這是金誌國成為青啤總裁後對青啤發展戰略的重新設定。雖然隻是字詞順序的調整,但卻事關青啤的前途命運。
青啤急劇擴張之後,在公司內部產生了“啤老大”心態,甚而有人出現了地方情結與關係情結,有人以青啤老員工自居,不能正確處理與新並購子公司員工之間的關係,製約了激勵機製和競爭機製作用的發揮。因此,在李桂榮、金誌國的倡議推動下,青啤開展了健康發展大討論,製定了“鞏固提高,促進健康發展”的工作方法,重申收購兼並、重組重整的四項原則,奠定了加強並購企業管理,保證企業整體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在這幾年的發展過程中,青啤先後進行了5次思想領域的“大討論”,最先開展的便是“居安思危”大討論。1996年的青啤曾經處於危險的關頭,產能落到全國第三位,效益不斷滑坡,青啤高層教育廣大員工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徹底放下“啤老大”的架子,去除“富家子弟”的習氣,強化市場意識。
金誌國認為,百年企業的關鍵是戰略方向,戰略的失誤將導致一切的失誤。2002年之後,青啤從以“外延式擴大再生產”為主向以“內涵式擴大再生產”為主轉變,苦練內功、提升能力,逐漸走上了一條品牌戰略為導向的良性發展之路。
行動指南
作為企業家,如果被輿論和社會的光環衝昏頭腦,就喪失了時刻保持清醒、不斷自我反思的能力,從而將企業和自己置於危險的境地。成功地把握現實和自己的企業家,才會對企業進行正確的診斷、把脈、對症下藥。
12月2日
把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
無論幹哪一行都要做到最好,這個信念我至今仍堅定遵從著。把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你就是成功者。哪怕是生產一粒簡單的紐扣,如果做到第一,那也是了不起的成就。我不但要求自己做什麼都要爭第一,還規定速度,給自己規劃時間。
——摘自金誌國著作《一杯滄海:我與青島啤酒》
背景分析
1975年11月15日,高中畢業的金誌國,進入國有企業青島啤酒廠當工人。進入工廠的最初時期,金誌國的工作是刷啤酒瓶,可以說是從最底層的苦力活做起的。
即使麵對的是枯燥至極的崗位和緊張勞碌的勞作,金誌國也要求自己把簡單的事情做到不簡單,“即使是刷瓶子、燒鍋爐,我也要做到最優秀。再簡單的工作,隻要你用心而且快樂地去做,都能做到極致”。“當鍋爐工時,別人休息的時候喝茶、聊天,我就蹲在旁邊看數理化。看書的習慣從來沒有間斷過,別人看書是為了今天現學現用,我看書是為明天儲備本領。”
金誌國的不同尋常、不同凡響,得益於其不甘平庸、力創非凡的決心。
行動指南
專業主義譜就的圖景,源自作為偏執狂而存在的職業圖騰。
12月3日
從未做過副職
我是青啤的幹部中從來沒有做過副職的人。現在想來,這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我在每一個崗位上都能做到超越,這是我的性格和責任感所致,敢於說出來、敢於去影響正職的性格決定了很多東西;二是我在關鍵時刻都能遇到獨具慧眼的領導,能夠打破論資排輩的原則,被越級提拔重用。
——摘自金誌國著作《一杯滄海:我與青島啤酒》
背景分析
獨立思考、強悍決斷,能夠提早預知並規避重大風險,性格完善、情商至上,對人性與機構行為特點具有敏銳洞察力。這是巴菲特挑選接班人的標準,也是商業社會對優秀企業家的要求。
1996年,金誌國被彭作義派往西安整合剛被青啤收購不久的漢斯啤酒廠,那一年,擁有1000名員工的漢斯啤酒廠虧損嚴重,日產啤酒僅1000瓶。而當漢斯啤酒廠發展到2000年,年贏利達7000多萬,成為青啤最重要的利潤來源之一。5年時間內,金誌國把跌倒的漢斯品牌重新樹立起來,漢斯從地方性品牌發展為區域性品牌。盤活漢斯,論功行賞,金誌國榮任青啤的總經理助理,成為青啤的股肱之臣。
1996~2001年,西安公司一直以100%的速度遞增,效益從原來的每年虧損3000萬元,發展到每年贏利幾千萬,2003年贏利已達1億元。